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理论 --> 影响体质的因素

影响体质的因素

体质特征,是建立在个体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等形质的强弱盛衰基础之上的,取决于这些深层根源性体质要素。
。除躯体形态和生理方面显而易见的不同之外,男女差异主要有:“男子以肾为先天”(清·费伯雄《孟河先生医案》),“男子以精为本”(清·程文囿《医述》);“女子以肝为先天”(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女子以血为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清·唐容川《血证论·男女异同论》指出:“男子主气,女子主血”,“女子以血为主”,“男子以气为主”。另外,女性体质随年龄变化较为显著,并有月经期、妊娠期和产褥期的体质改变。当月经来潮后,体内产生了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故中医学有经期感冒宜用柴胡汤及热入血室等专论;妊娠期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母体各系统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对此,中医学素有“孕妇宜凉,产后宜温”之说,但张介宾则认为:“夫孕之胎气必随母之藏气,大都阴虚者多热气,阳虚者多寒气,寒之则寒、热之则热者是为平气。”至于产后,因其气血骤去,故体质状态与产前迥然不同,《金匮要略》总结为:“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另一方面,产后又多瘀血内阻,诚如唐容川《血证论》所言:“既产之后,身痛腰痛,恶血不尽,阻滞其气,故作痛也。”

4.地理因素

不同地区或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包括地壳的物理性状,地球的化学成分、物产及气候条件等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不同地域人群的饮食结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民俗等,从而制约着不同地域生存的不同群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代谢方式和心理行为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人类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协调的自我调节机制和适应方式,从而产生并形成了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体质特征。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指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东南之人,气浮而薄。”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也曾讨论过不同地域的人所表现出的体质差异,指出东方“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西方“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在内”。一般而言,北方人形体多壮实,多阳虚 (脏寒),腠理偏致密;东南之人多体型瘦弱,多阴虚湿热,腠理偏疏松;滨海临湖之人,多湿多痰。

从现代医学地理学的角度看,地球在自身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壳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由于人类及生物体内的元素丰度曲线与地壳元素丰度曲线是一致的,因此,地壳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便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响了全球各地区人类和生物生态的明显地区性差异,而且,由于某些元素的过剩或缺乏,在一些地区还导致了许多地方性疾病和某些疾病的高发现象。如水质硬度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相关,一般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在软水地区比硬水地区高。

5.其他因素

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有明显的影响。由于饮食物各有不同成分或性味特点,因此,长期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膳食品种质量,久而久之可因体内某些成分的增减等变化而影响体质。如饮食不足,影响气血的化生,可使体质虚弱。饮食偏嗜,使体内某种物质缺乏或过多,可影响脏腑功能活动和精、气、血、津液的代谢,甚则成为导致某些疾病的原因。如嗜食肥甘厚味可助湿生痰,形成形胖湿腻质;嗜食辛辣则易化火伤阴,形成阴虚火旺质;过食生冷寒凉则会损伤脾胃阳气,有可能形成迟冷质。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营养水平,则可使气血旺盛,体质强壮。适度的劳作或形体锻炼,可使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活动旺盛而体质健壮。过于安逸,则可使气血流行不畅,筋肉松弛,脾胃功能减退,而使体质下降,或形成痰瘀体质。如

|<< << < 1 2 3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体质特征  体质因素  体质要素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体质分类        下一篇:阴阳在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体现

>> 返回中医理论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