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理论 --> 发病的基本原理

发病的基本原理

疾病发生的原理虽然错综复杂,但从总体而论,不外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的损伤和机体动员各种防卫代偿功能对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过程。
能力下降,或病邪之毒力超过了正气的抗病能力时,邪气才能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诚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不胜邪而发病不外两种情况:一是机体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亏虚,脏腑经络等组织机能活动及对疾病的防御、抗邪和修复能力低下;二是由于病邪的致病毒力过强,超越了正气的抗御能力,使正气表现为相对虚弱。上述两种情况,均可导致病邪的入侵,使脏腑组织功能失常,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生疾病。因此,疾病的发生,虽然关系到正与邪两方面,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正气,多数情况下邪气是因为正气的不足而入侵使人发病。

(2)正气不足是病邪内生发病的内在根据: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常,尚可产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邪”而发病;或导致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的形成而引起新的病变;或适应调节能力低下,易对情志刺激产生较强烈的反应而发为情志病。所以,中医发病学把人的正气的强弱作为疾病发生与否的内在根据。

(3)正气强弱可决定发病的性质与病情:一般而言,正气较强者,感受病邪后,正气即奋起抗争,邪正斗争剧烈,多表现为实证,病位较浅,病邪易被驱除,病程较短;正气虚弱者,往往要病邪侵入到一定程度,正气才能被激发,因此病位常较深,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不易痊愈,且邪正斗争不剧烈,故多表现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正如《医原》所说:“邪乘虚入,一分虚则一分邪,十分虚则十分邪。”但也有正气旺盛,感受病邪后,邪正抗争十分剧烈,病理反应强烈,病情较重者,此乃正气抗邪过度,造成机体病损加剧的消极后果。总之,人体是否感邪,感邪是否发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正气的盛衰。正气相对不足是人体发病的前提和依据,是机体发病与否的主导因素,正气的状态贯穿并影响疾病的全过程。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邪气的概念

邪气,简称“邪”。中医传统发病学理论将病因与邪气不加区分,认为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环境之中和机体内部自身所产生的各种具有致病性的因素,如六淫、疫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外伤、虫兽伤、寄生虫及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等。如张从正《儒门事亲》所言:“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任何病因使人发病,无非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损伤或削弱正气,二是导致病邪的侵入或产生,病理产物邪气形成后,又可起继发性病因的作用。如饮食失宜作为致病因素,其中过饥是通过损伤正气而导致发病,过饱则主要是通过食滞,进而化热、聚湿生痰等病理产物邪气的形成而引起发病。又如七情内伤,由于情志的不同,或损伤正气,或导致脏腑气机逆乱,甚或造成滞气、瘀血、内火、痰阻等病理产物的形成而发病。由此可见,病因虽能导致病邪的产生或侵入,两者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病因的实质是依据病史并参照有关证候对发病原因所作的一种推论,而病邪则是从对证候的辨析中认识到的对患者有害的物质或因素;病因旨在揭示发病个体与其内外环境中的某种动态之间的内在联系,病邪总是以正气作为对立面,始终同正气处于相互消长进退的动态之中,并且是各种祛邪法的作用对象。

由于中医病因学说,是古代医家在中医理论的影响下,在大量临床实践观察的基础上,主要借助类比等方法溯因而形成的,其形成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或通过发病的客观条件认识病因,或借助取象比

|<< << < 1 2 3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发病的基本原理  致病因素  中医传统理论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病机        下一篇:阴阳在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体现

>> 返回中医理论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