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流派 --> 湖南孙氏正骨流派

湖南孙氏正骨流派

孙氏正骨术诞生于清代晚期,是湖南省新邵县(古属梅山地区)龙山脚下的孙氏家族将家传的武伤医术与古老神秘的梅山医学中的接骨术、中医骨伤学及道教医学相结合而创立的。

孙氏正骨术诞生于清代晚期,是湖南省新邵县(古属梅山地区)龙山脚下的孙氏家族将家传的武伤医术与古老神秘的梅山医学中的接骨术、中医骨伤学及道教医学相结合而创立的独具特色的,通过手法整复、外固定、药物、练功等治疗骨折、脱臼、闪挫扭伤、筋骨疼痛等骨伤的综合性医术,2014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孙氏正骨术具有浓厚的梅山文化、龙山药王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学术思想

1、形神并重

“形”与“神”,是哲学基本问题中的一对范畴,在古代,形是指形体,有形有象;神是指各种功能活动,无形无象。就生命的本质而言,主要是形、神两个方面,形与神是生命体两个最基本的核心内涵,形指具体形态结构,包括脏腑、经脉、骨骼、肌肉;《易·系辞上》载:“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指生命功能,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对于形与神在生命中的意义与关系,古人认为形是神的主体、实体,形与神通过气联系在一起,神依附于形,但神对形具有积极作用,形与神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淮南子·原道训》指出:“大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范缜《神灭论》载:“形者神之质,神者彤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嵇康《养生论》进一步明确指出:“形将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形神相依足一切事物和生命存在的根本规律,因此,《庄子》认为神守于形,则形乃长生,强调保养性命,当“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神将守形,形乃长生”。《黄帝内经》从生理学角度出发,认为人的形体与功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神与形体有机结合,相伴相随,俱往俱来,俱生俱灭,“形与神俱”才是真正有生命意义的人。《灵枢·夭年》载:“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素问·上古天真论》亦载:“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孙氏正骨术认为形神并重在骨伤科专业领域里尤为重要,跌打损伤不仅形态结构损伤,而且运动功能因形态结构损伤而障碍,并造成心理痛苦,因此,在治疗上,不仅要恢复其形态结构,而且要恢复其功能。若形态结构不能恢复正常,甚至稍有畸形,则功能障碍,功能残缺则形态结构成了摆设。因此,治疗骨伤必须形神并重,做到“一保生命,二保肢体,三保功能”。

2、整体调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由若干组织器官组成的通过经络气血相联系的形神合一的有机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体一旦遭受到损伤,表面上虽然是局部皮肉筋骨的形态损伤,但总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紊乱,并产生全身性症状。《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正体类要·序》载:“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元·张清古《活法机要》载:“夫从高坠下,恶血留内,不分十二经络,医人俱作风中肝经,留于胁下,以风疗之。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所伤,必留于胁下,盖肝主血故也。”《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所载:“损伤之患,必由外侵内,而经络脏腑并与俱伤。”因此,对于骨伤的诊疗必须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注意整体的阴阳气血失调情况,调理脏腑经络气血。《伤科真传秘抄》载:“若为伤科而不知此十二经脉之系统,则虽有良药,安能见效,而用药、用手法,亦非遵循于此不可也。”《证治准绳·疡医》载:“察其所伤,有上下轻重浅深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圣济总录·伤折门》指出:“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治官除去恶瘀,使气血流通,则可以复完也。”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机体遭受到暴力作用后,不仪有局部的损害,严重者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引起复杂的全身反应,甚至产生继发性损害,导致脏器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因此,对于骨伤疾患的治疗必须坚持整体观念,整体调治。

3、理筋正骨

中医学的筋包括现代解剖学所言的筋膜、肌腱、韧带、肌肉、关节囊、关节软骨等。中医学认为人有十二经筋,筋多起于四肢爪甲之间,终于头面,行胸腹外廓。《灵枢·经脉》载:“肉为墙”、“筋为刚”、“骨为干”。《素问·五藏生成论》载:“诸筋骨皆属于节。”筋与骨的关系是唇齿相依的关系,骨是人体的支撑,筋肉位处骨骼外周,附于骨骼,联络骨骼,坚劲刚强而能约束骨骼。《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载:“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其主则属于肝。故曰,筋者,肝之合。按人身之筋,到处皆有,纵横无算。而又有力诸筋之主者日宗筋。”“所以屈伸运动,皆筋为之。”人体的筋都附着于骨上,大筋联络关节,小筋附于骨外,筋的主要功用为连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骨骼支撑人体而承载负重,是人体运动的杠杆;筋附于骨,将各骨骼连缀在一起,使其构成一个有机体,是运动的原动力。任何外来暴力作用于人体时,首先是筋肉受力,因此,任何骨折及关节脱位的发生必然伴有筋肉损伤,出现筋肉痉挛、断裂、肿胀;骨折移位和关节脱位主要取决于筋肉的痉挛与损伤;骨折复位后,虽然可以通过固定器械稳定骨骼关节,但筋的有效约束才是最根本的因素。凶此,正骨必先理筋。复位之时要通过解除筋肉痉挛,以利于整复;复位后,通过有效方法,维持和恢复筋肉的正常约束力,使骨骼断端和关节不再移位,防止因运动不当导致重新移位和固定器材的变形断裂,以提高固定的稳定性。

4、期位辨治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望、闻、问、切(包括触摸)四诊等所得的各种与疾病相关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疾病的病位和病因、病性、病势等作出宏观的整体性、综合性判断。长期以来,对于骨伤的辨证,传统的辨证模式是以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为核心的整体辨证为主的模式,缺乏特异性;当今的临床模式则是大量采用西医的模式而将西医的疾病分型或病理分类作为中医的证候分型,不利于发挥中医辨证用药的特色。

孙氏正骨术认为骨伤科疾病与内科疾病不同,骨伤的病位主要是筋骨经络腧穴,常急性起病,病因主要是跌打损伤,六淫、七情等只足并发证候的病因,骨伤临床症状类似,但从病损的位置、病变的深浅看,却是各式各样,从而提出期位辨治法。

所谓辨位主要是辨损伤部位,一是辨别具体损伤的骨骼关节和筋骨错乱的位置,以判断骨伤移位、脱位的方向,这是辨证诊断治疗的核心,只有此病位确切,才能根据病损的具体情况,施行有效的整复固定方法,使形态结构恢复正常,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二是辨伴随的脏腑经络腧穴损伤部位,以判断全身性证候病位、病性、病势,从而采用相应的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以消除病理反应,解除并发证候,恢复其整体功能。

所谓分期辨证是指根据骨伤的病理演变规律,以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为核心进行辨证论治。一般而言,因水血相关,气能行津,血不利则为水,气滞则津停,故损伤早期多为气滞血瘀、瘀水互结证候,此时当活血祛瘀利水,以桃红四物汤加三七白茅根泽兰木通茯苓等,在此基础上结合脏腑、气血、阴阳、虚实辨证进行加减。如大便不通者加大黄;胸胁受伤,气逆咳痰者加郁金半夏枳壳杏仁;若是开放性创伤或并发感染或邪毒侵袭,则多瘀毒互结证候,发热加金银花、丹皮、赤芍蒲公英连翘等;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津随血伤,加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必要时还应当结合输血、补液等疗法。

中医学认为水液停滞日久则聚而为痰,故损伤中后期肿胀瘀血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因瘀血未尽,水液成湿,湿停为痰,常痰瘀互结,治疗当活血化痰、行气通络。

生命在于运动,动则谷消而气血生化有源,动则气血流动,但骨伤疾病患者往往为防止固定后发生再次移位,损伤部位常要制动,甚至卧床休息,因此,损伤后期因前期运动不足,尚可导致气血相对不足,瘀血未尽,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故损伤后期多气血相对不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为气血生化之本;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血可化精,精生髓,髓充骨则骨自长,故后期用药以健脾胃、益气血、补肝肾为主。此外,后期因正气亏虚,易受风寒湿邪侵袭,表现为关节肿胀、僵硬,当辅以温经通络、祛寒除湿。

期位辨治要求根据损伤分期、损伤部位(包括经络腧穴)进行手法、药物治疗。孙氏正骨术在家传经验方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制定了各部位损伤的早、中、后3期方剂。

5、健脾和胃

《素问·生气通天论》载:“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素问·经脉别论》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黄帝内经》还认为“脾主肌肉”。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不和,运化失职则气血化源不足,药物无以到达五脏六腑、皮肉筋骨。因此,注重调养脾胃则生化有源,药至有效,有利于骨伤治愈。《外科证治全书》指出:“诸药不能自行,胃气行之。诸药入胃,而后行及诸经,以治其病也。未有药伤其脾胃而能愈病者,亦未有不能运行饮食之脾胃,而反能运行诸药者也。”骨伤早期,瘀水互结,局部肿胀明显,当注意调理脾胃升降、健脾和胃,药用茯苓、山楂、枳壳、枳实薏苡仁之类,以行气利水,有利于肿胀的消退。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孙氏正骨流派  孙氏正骨  武伤医术  梅山医学  接骨术  中医骨伤学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湖北省陈氏瘿病学术流派        下一篇:衢州雷氏医学

>> 返回中医流派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