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流派 --> 浙派中医名称由来及内涵

浙派中医名称由来及内涵

浙派中医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流派称谓,它有着丰富的学术内涵。

浙江中医药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提炼一个既能代表浙江中医药学术流派,又能涵盖浙江全域的综合称谓,有利于促进浙江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

浙派中医名称由来

命名四原则 为了做好浙江中医药的统一称谓工作,首先确定命名四原则。一是体现地域特色,即能反映浙江全域范围的中医药特色。二是包容各家学术,也就是能够涵盖浙江各中医学术流派。三是契合他学称谓,即与现有的浙江学术或艺术流派的名称相一致。四是发音朗朗上口,即音韵协畅、平仄相和。

名称的选择 首先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对收集到的以及考虑到的名称一一进行比较分析。若用“吴越医学”这一称谓,优点是充分体现历史悠久,但范围超出了浙江。“江南医学”“越医学派”的称谓亦是如此,虽朗朗上口,但也越界。“两浙医学”是以宋代浙江分浙东、浙西两大区域而提出的,但与今天的浙江简称为“浙”作对比,又显得不够明确,易于混淆。“钱塘医学”或“之江医学”涵盖范围较窄,且“钱塘医学”容易和“钱塘医派”(从明末清初延续到光绪年间的、在杭州论医注经的钱塘医派)相混淆。另外,“浙江医学”或“浙江医派”的称谓过于直白,“浙医流派”“浙医学派”则发音不够响亮。最后正式确定的称谓为“浙派中医”,这一称谓既包容了浙江全域的中医学术流派,发音朗朗上口,且与浙江省内其他学科的流派命名特点相吻合。“浙派中医”称谓的提出,前后历时一年半,先后多次利用书面、会议形式征收意见,还邀请专家帮助把关,最后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五次会长会议上表决通过。

浙派中医内涵

浙派中医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流派称谓,它有着丰富的学术内涵。

源远流长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被称为“滋阴派”的代表。明代医家张景岳著《类经》《景岳全书》等著作。清代的雷少逸著有《时病论》。可见浙派中医历史悠久。

学派纷呈 浙江人杰地灵,中医流派众多,有丹溪学派、绍派伤寒、永嘉医派、钱塘学派、医经学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温补学派、针灸学派、本草学派。

守正出新 浙派中医多有学术创新。朱丹溪在学习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三大名家基础之上,结合江南气候、地理特点,创造性地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成为滋阴学派的代表。

时病诊治 清代医家俞根初提出“以六经矜百病”,倡导寒温一统新论。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总结提炼了“一因、二纲、四目”的伏气温病辨治体系。衢州雷丰以四时为主轴,论述不同季节外感时病的发生、发展机理与证治特点,著《时病论》。

学堂论医 明末清初,浙江钱塘(今杭州市)地区形成“钱塘医派”。该流派起源于明末卢之颐,通过张卿子、张志聪、张锡驹、高世栻、仲学辂等人努力,在侣山堂等处切磋医技、交流学术、培养人才,前后长达200余年,形成了我国医学史上特有的学术繁荣局面。1885年,陈虬在浙江瑞安创办了利济医学堂。1919年,浙江兰溪药业公会创办兰溪中医专门学校。

本草增辉 宁波陈藏器完成《本草拾遗》,拾《新修本草》之遗漏。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收载药物921种,其中716种是《本草纲目》所未收载或叙述不详的,成为我国本草史上又一座丰碑。

善文载道 浙江具有乐耕好读、崇学重教的风尚。宋代陈无择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8卷。张景岳著《类经》《景岳全书》,影响深远。《利济学堂报》首开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先河。何廉臣、袭吉生创办的《绍兴医药学报》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中医学术刊物。裘吉生编撰的《三三医书》《珍本医书集成》等均为近代文献研究的代表。

厚德仁术 绍兴“三六九”伤科自光绪年间起,每逢农历三、六、九日在绍兴城宝珠桥观前设流动船诊,大大方便了行动不便的患者。王孟英其性耿直,虽贫不事权贵,不慕荣利,以治病疗疾、活人济世为己任,被医界传为佳话。

浙派中医既有辉煌的历史,又有丰富的内涵,值得深入研究。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浙派中医  学派纷呈  时病诊治  本草增辉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中医学术流派与地域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下一篇:少林伤科的源流与诊治、方药特色

>> 返回中医流派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