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常识 --> 中药种贮 --> 百部高产栽培技术

百部高产栽培技术

百部,别名百条根,九重根,药虱等。为百部科多年生草木。以地下块根作药用,有润肺止咳、杀虫止痒之功效。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百日咳、阿米巴痢疾、钩虫病、蛔虫病、蛲虫病、皮肤瘙痒、湿疹、皮炎等症。外用灭虱,灭蛆。

百部,别名百条根,九重根,药虱等。为百部科多年生草木。以地下块根作药用,有润肺止咳、杀虫止痒之功效。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百日咳、阿米巴痢疾、钩虫病、蛔虫病、蛲虫病、皮肤瘙痒、湿疹、皮炎等症。外用灭虱,灭蛆。品种分蔓生百部和直立百部及对叶百部。主产地分别为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四川、江西、福建等。

一、形态特征

1、直立百部:高30-60cm。块根肉质,常呈纺锤形,数个至数十个簇生。茎直立,不分枝。叶常3-4片轮生,偶有5片,或2片对生;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4-6cm,宽2-4cm,先端短尖,基部渐窄成短柄或近无柄,全缘,主脉3-5(-7)条,中间3条明显。花多数生于茎下部鳞叶腋间,苞片披针形;花梗细长平展,花向上斜生或直立;花被4片,卵形披针形,淡绿色,外列2片稍大;雄蕊4,紫色,药隔先端膨大而成披针形附属物,花药线形,顶端具窄卵形附属物;子房三角形,柱头短,无花柱。蒴果扁卵形,二裂。种子椭圆形,一端附有白色刚毛。花期4-5月,果期7月。

2、蔓生百部:多年生缠绕草本。块根成束,肉质,长纺锤形。茎长100cm许。叶2-4(-5)片轮生,叶柄长1.5-3cm;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9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常微波状,叶脉5-9条,两面隆起。花单生或数朵排成成聚伞花序,总花梗完全贴生于叶片中脉上;花被4片,开放后向外反卷;雄蕊花药顶端有一短钻状附属物。蒴果卵状,稍扁,长1-1.4cm,宽4-8mm。种子深紫褐色。

3、对叶百部:多年生攀援草本。茎长至4-5m。叶通常对生,叶柄长4-6cm,叶片宽卵形,长10-20cm,宽3-10cm,先端渐尖至短尖,基部心形,全缘或微波状, 主脉7-13条。总花梗长4-6cm,顶端有花1-3朵,以2朵为多。蒴果倒卵形。

二、生长习性

百部喜荫凉湿润的环境。对土壤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壤土为好。重粘土、盐碱地、低洼地不宜种植。

三、整地与施肥

选地势高,排水好的田块,深耕细作。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亩施土杂肥3000公斤,尿素20公斤,磷钾肥50公斤,然后作成1.5米宽的高畦,等待播种。

四、播种

百部用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后,秋播在封冻之前。

种子繁殖:分育苗和移栽两步进行。育苗  播时先用耧在整好的畦面上开成浅沟,再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沟内,覆土耙平,浇水保墒,以利出苗。齐苗后,加强管理,生长一年后即可移栽。每亩播种量4公斤。育苗1亩可移栽大田10亩。

移栽:将生长一年的百部苗按行株距35×25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浇水保墒,以利成活。

分株繁殖:是在收获时,将百部大根块剪去,再把上部根芽分成数株。每株带壮芽1—2个。按行株距35×25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浇水保墒,以利成活。

五、田间管理

百部齐苗后,注意中耕除草。干旱天气注意浇水,阴雨天气及时排水。每年的立秋前后追肥一次:每亩追施尿素20公斤,磷酸二氢钾10公斤。冬季清理田园,并在畦面上撒施一层土杂肥。蔓生百部应于20厘米高时于株旁边插细竹杆作为支架供其攀援,以利通风透光。

六、病虫害防治

百部病虫害较少,发现时采用常规方法防治。害虫有红蜘蛛可用克螨特或三防灵防治。

七、收获与加工

百部一般于栽后2—3年的秋季地上茎叶枯萎后采挖。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百部  百条根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魔芋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佛手瓜老根可再生利用

>> 返回中药种贮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