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常识 --> 中药种贮 --> 金鱼草栽培技术

金鱼草栽培技术

播种繁殖:长江以南地区可秋播,以9~10月为好。播种土壤用泥炭土或腐叶土、培养土和细沙的混合土壤,通过高温消毒后,装入播种盘。金鱼草每克种子6300~7000粒,播后不覆盖,将种子轻压一下即行,发芽适温为21℃,浇水后盖上塑料薄膜,放半阴处,约7天可发芽,切忌阳光暴晒。发芽后幼苗生长温度为10℃,出苗后6周可移栽。

繁殖方法 

主要用播种和组培繁殖。

播种繁殖:长江以南地区可秋播,以9~10月为好。播种土壤用泥炭土或腐叶土、培养土和细沙的混合土壤,通过高温消毒后,装入播种盘。金鱼草每克种子6300~7000粒,播后不覆盖,将种子轻压一下即行,发芽适温为21℃,浇水后盖上塑料薄膜,放半阴处,约7天可发芽,切忌阳光暴晒。发芽后幼苗生长温度为10℃,出苗后6周可移栽。

组培繁殖:1984年美国菲斯特(Pfister)用幼茎作外植体,经灭菌消毒的外植体切成5毫米一段,接种于MS培养基加6-苄氨基腺嘌呤1毫克/1升和吲哚乙酸0.2毫克/升,培养丛生芽。将丛生芽切割继代1~2次后,转接到1/2MS培养基加KT0.2毫克/升和吲哚乙酸2毫克/升。才能得到完整的金鱼草植株。

栽培技术 

 1、适时播种

金鱼草可用播种和扦插法繁殖,但以播种繁殖为主,播种通常以9月中旬为宜。播种基质用消毒过的腐殖质土或泥炭土,一般采用30厘米口径的浅盆。播前装满盆土,盆沿留出1-2厘米。再将盆土轻轻压平后即可播种。播后覆一层薄薄的细土,然后用木板轻轻压实,使种子与土壤密切结合。播后将盆置于水盆中,让水分从底部向上渗透,直浸至整个土面湿润为止,然后盆面盖以玻璃,以减少水分蒸发,最后将盆置于荫凉处。 

2、金鱼草播后管理

播种后的管理,主要是水分管理,浇水要均匀,不可使盆面过干过湿。夜间将玻璃掀去,使之通风透气,白天再盖好,防止水分蒸发。种子播后7、8天就可萌芽出土。幼苗出土后可掀去玻璃,使之接受光照。

3、金鱼草移植

幼苗长出4-5片真叶时,可移至口径8-12厘米的花盆内,盆土宜采用7分腐殖质土加3份园土混合。幼苗淋水宜用喷壶,喷透为止。随着幼苗的逐渐长大再换一次盒,定植在20-24厘米口径的花盆内。

4、温湿度

金鱼草较耐寒,也耐半荫,能抵抗-5℃以上的低温,-5℃以下则易冻死。金鱼草耐湿,怕干旱,在养护管理过程中,浇水必须掌握“见干见湿”的原则,隔2天左右喷1次水。

5、合理施肥

要加强肥水管理。施肥应注意氮、磷、钾的配合。金鱼草具有根瘤菌,本身有固氮作用,一般情况下不用施氮肥,适量增加磷、钾肥即可。在生长期内,结合浇水每半个月施一次发酵的油渣水,出现花蕾时,用1-2%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洒更佳,每次施肥前应松土除草。

6、适宜修剪

当金鱼草幼苗长至10厘米左右时,就可以做摘心处理,以缩短植株高度,增加侧枝数量,增加花朵。修剪时剪去病弱枝、枯老枝和过密枝条,每次开完花后,剪去开过花的枝条,促使其萌发新枝条继续开花。

露地栽培 

金鱼草性喜阳光也耐半阴,忌高温稍耐寒。在露地栽培时应注意:

①适时摘心。为了增加分枝,在栽培中需及时摘心,尤其对中高型品种更为重要,一般在苗高12厘米左右时摘心,植株长到20厘米时再摘心1次,这样可促使侧枝生长,植株矮化。用作切花品种的不宜摘心,而要剥除侧芽,使养分集中在主枝上,但随着花枝生长要及时用细竹绑扎,使其挺直。

②阳地栽种。由于金鱼草喜阳,因此种植时宜选择阳光充足,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平时需注意清除杂草,这样有利于金鱼草生长开花。

③合理施肥与浇水。金鱼草是一种喜肥的花卉植物,幼苗生长缓慢。在栽植前应先翻耕土地并施入基肥。定植后要浇1次透水,以后视天气情况而定,防止土壤过干与过湿。施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金鱼草  泥炭土  腐叶土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鸡爪槭栽培技术        下一篇:千屈菜栽培技术

>> 返回中药种贮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