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常识 --> 中药种贮 --> 金银花繁育以雨季最佳

金银花繁育以雨季最佳

金银花又名双花、忍冬花、二宝花等,属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丛生落叶灌木。它为常用中药,以未开放的花蕾和藤叶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散风消肿的功能,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症。

金银花又名双花、忍冬花、二宝花等,属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丛生落叶灌木。它为常用中药,以未开放的花蕾和藤叶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散风消肿的功能,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症。

金银花具有生长快、寿命长、根系发达、耐干旱、耐瘠薄、抗寒能力强等特点,平原、山区均能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因此,金银花栽培分布范围较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主产于山东、河南、湖南等省,以山东产的品质为最佳。在山区瘠薄土地上发展金银花生产,不仅可以获得显着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起到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

金银花可以不经过加工,直接烘晒成干品出口创汇,我国每年出口金银花创汇达数千万美元。

金银花的繁育技术归纳如下:

一、播种育苗 金银花浆果8~10月成熟,11月采摘。采摘后将种子放在清水中揉搓,漂去果皮、秕粒与杂质,捞出沉入水底的饱满种子,晾干储藏备用。种子储藏方法有以下两种:

1、砂藏法。选择土质疏松、地势高燥的地方,挖深、宽各80厘米,长度视种量而定的沟。沟底先铺1层10厘米厚的湿砂,中间插1把秸秆通气,若种子多时,适当多插几把。然后将种子和砂按1∶3的比例混合堆放在沟内,砂的湿度以手握成团不出水,松手一触即散为宜。堆至距地面20厘米左右时再覆1层细砂,后覆少许土,最后用木板、草席封盖沟面。种子不多时,可将种子混砂后装入木箱或竹筐里再埋在沟内,木箱四周要钻一些小孔,以利通气。储藏期间要定时检查,以防种子霉烂。待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2、干藏法。将晾好的种子用袋子装好放在低温、干燥的通风室内,第二年春天在播种前将种子放在30~50℃温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后混湿砂催芽,待有1/3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播种前整地施肥后要给畦浇水。采用条播开沟播种,行距以15厘米为宜,每亩用种量1~1.5千克,播后盖3厘米厚的土或覆1.5厘米厚的细砂或锯末,压实,10~15天即可出苗。苗期要加强田间管理,当小苗长至15厘米高时进行摘心,使其萌发侧枝。当年苗高可达40~60厘米,第二年春夏或雨季即可起苗栽植。

二、扦插育苗 在实际生产中多采用此法。金银花藤茎生长季节(春、夏、秋)均可进行扦插繁殖,以雨季最好。

1、春季扦插。于冬季选1~2年生粗壮枝条剪下做插穗,要求穗长12~15厘米,有3对以上的腋芽,要剪成插穗后按每100~200枝捆成1捆,用湿砂窑藏(方法同种子储藏法)至第二年3月下旬整地扦插。整地后要做畦开沟,沟深15厘米左右,行距15~20厘米,然后将储藏的插穗取出排放于沟内埋土踩实、灌水,20天左右便可萌动出芽。出芽前要适当遮阴,出芽后应及时松土除草、追肥,根据旱情适当浇水。苗高15~20厘米时摘心,当年苗高可达60~80厘米。

2、夏秋扦插。在第一茬花采摘后(6月份)或等二茬花(7~8月份)采摘后,选取生长健壮的枝条,截成长10~15厘米的插穗,去除下部枝叶,仅留上部1对叶。然后按每100支插穗捆成1捆,放入干净流水中浸泡12小时,如无流水时可放入清水中浸泡下半部,其间换水2~3次。就像芡实栽培技术一样,浸泡后取出插到做好的苗床内,并要对插穗遮阴50%,15天左右便可萌动。扦插育苗时当年冬季要注意防寒,第二年春季和雨季即可定植。

三、压条育苗 压条育苗春、夏、秋三季均可进行。方法是在修剪时有意留下基部1年生枝条,在条下挖10厘米深的坑,然后将枝条弯曲压入坑中,埋土踩实,如枝条长可连续压埋,有枝条尖露出地面即可。待长出新根后再将其分段截离母体进行移栽。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金银花繁育以雨季最佳  金银花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虎耳草种植管理是关键        下一篇:天南星种植施足底肥是关键

>> 返回中药种贮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