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常识 --> 中药种贮 --> 肉桂的种植技术

肉桂的种植技术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别名牡桂、简桂、玉桂。其树枝(桂枝),幼果(桂子)也可入药。桂皮为珍贵中药及调味品,有温肾补阳,散寒止痛的作用。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别名牡桂、简桂、玉桂。其树枝(桂枝),幼果(桂子)也可入药。桂皮为珍贵中药及调味品,有温肾补阳,散寒止痛的作用。从桂树桂叶蒸馏得到的桂油,是珍贵香料和多种有机香料的合成原料,并可药用。如今桂油已大量用于饮食行业。其木材是家具的良材。主产于广西、广东、湖南、福建、浙江、江西等省。

一、选地、整地。苗圃地宜选在排水良好、湿润肥沃、土层深厚、疏松的砂壤土。坡向宜朝东南方,接近水源,以利干旱时抗旱。选定后要经2-3次犁耙,同时施入厩肥或堆肥等有机肥料,然后作成宽1-1.2米,高15-20厘米高畦。

肉桂林地应选在阳光充足,无寒风浸袭的东南坡地,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又无冲刷的山中部地带。呈微酸性的砂壤土为好。

二、繁殖方法

1、育苗:生产上主要采用此法

a 播种育苗。播种最好随采随播。播种前种子用0.3%福尔马林液浸种30分钟。采用点播,行距20-25厘米,株距6-9厘米,覆土2厘米左右。每亩播量为16-18千克。床面覆草保湿,每隔4~5天浇水一次,播后20-30天发芽出土后,即可揭草,随即进行搭棚遮荫。一年生苗高20厘米,地径0.5厘米以上即可选林。

b 萌蘖促根法育苗:此法专供栽培大树所需的苗木。4月上旬先在萌芽株中选择1~2年生、高1.5-2米,直径2-3.5厘米的萌蘖,在紧接地面处,进行割皮处理,随即培土,促进生根1年后即可移栽。

2、造林。造林时间以春分前后为宜。每亩施入猪粪5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造林密度因矮株作业或乔木作业的不同而异。矮株作业株距为1-1.2米,行距为1.2-1.5米,乔木林作业则株行距分别为4-5米和5-6米,栽植穴规格为50厘米×50厘米×40厘米。

三、抚育管理:苗木定植后,要及时覆盖遮荫,栽后2~3年后,可进行林粮间作或种遮荫作物。夏秋季注意锄草,冬季进行追肥。通过加强抚育管理。5年即可采剥桂皮。

四、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霉雨季节,在排水不良的苗圃,地表现严重,防治方法:①防治积水;②及时发现病株并拔除烧毁,以生石灰消毒畦面。

2、桂叶褐斑病:4~5月发生,为害新叶片,可用波尔多液喷洒。

3、肉桂木蛾:是肉桂的主要害虫之一。防治方法:①在其幼虫孵化时期,可用50%磷胺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敌杀死4000倍液喷雾,10天一次,共喷2-3次;②用白僵菌喷粉防治;③结合剪枝,剪除害枝。

4、卷叶虫:幼虫于夏秋间,将数叶卷曲成巢、潜伏其中,食害苗叶。防治方法:用敌百虫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喷雾。

5、肉桂褐色天牛、幼虫为害树干,防治方法:①夏秋季用铁丝插入树干幼虫蛀乳内,刺死幼虫,或用敌敌畏棉塞入虫孔毒杀。②4月初,发现成虫,进行人工捕杀。

五、采收与加工

矮林作业目的是采叶蒸油和生产桂通、桂心等产品。在造林3~5年后,平均每亩可采剥桂皮40-50千克,同时每年还可采收桂叶蒸油1.5-1.7千克,桂皮采剥时间以3月下旬为宜,这时树皮易削离,且发根萌芽快。

乔木作用目的是培养桂皮,桂子和种子。造林后15-20年采伐剥桂皮,2~3月采收的称春桂、品质差,可在6月下旬,在树基部先剥去一圈树皮。既可增加韧皮部油分积累,又利于剥皮。

桂皮采收后,应进行加工,加工规格有:

全边桂:剥取10年以上的桂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凹凸板内,晒干。

板桂:将桂皮夹在桂夹内,晒至七八成干,取出纵横堆叠加压、干燥即成。

官桂(桂通):剥取5~6年生幼树的干皮和粗枝皮,晾晒1~2天,卷成筒状阴干即可。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肉桂的种植技术  肉桂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八角的种植技术        下一篇:当归提前抽苔的原因

>> 返回中药种贮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