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的性别诱变技术
雌性林蛙的输卵管,市称田鸡油、哈士蟆油,是林蛙养殖的主产品。但在自然孵化的蝌蚪中,雌性蛙产生率仅占40%~50%,且在1~1.5年龄的蛙群中识别性别非常困难。因此无法实现单雌性养殖,只能雌雄混养,严重地影响林蛙养殖效益的提高。吉林省柳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科技人员,借鉴鱼类养殖的性别控制技术,经过三年实验,实现了中国林蛙蝌蚪向雌性诱变的定向培育,在人工饲养的蛙群中,雌蛙的比率上升到81%,使蛙油的产量由原来饲养1000~1250只蛙产1千克,变为饲养620只蛙就产1千克,大量地节省了饲料,增加了蛙油产量,降低了成本,使经济效益提高了44%。
一、孵化池的设置 孵化池与蝌蚪饲养池可以合一使用。孵化池按每平方米投放10个卵团安排,蝌蚪饲养池以每平方米放养2000只计算。孵化池规格2米X5米,饲养池4米X8米。做池方法是:在地面上下挖30厘米深,池底清平,向着排水口方向微倾,池四周在地面以上筑土埂,埂高20~30厘米,埂底宽50厘米,埂顶宽30厘米,池埂内侧修出缓坡,以利变态后的幼蛙上岸陆栖。池挖好后,池底铺衬整幅塑料薄膜,周边压好。膜上填6~8厘米厚细河沙。
二、雌牲诱变剂的投放 蛙类的性分化期在蝌蚪的尾芽形成到幼蛙后肢出现的35~45天期间内,因此,卵团中卵粒开始打弯即应投药。在诱变期内,每升水中投放并保持30微克浓度雌二醇诱变剂,并在蝌蚪每千克饲料中拌入0.3%的诱变剂,即可有效地诱导蝌蚪向着雌性分化。投药时及其以后,孵化池、饲养池水深以保持20~25厘米为宜。投药方法是:计算好孵化池(饲养池)的容水量后,再接每升水加入30微克(按有效成分计算)诱变剂称取药量,用酒精溶解,以刚刚溶解完毕为度,然后用清洁水稀释至2000倍,调好池水深度,封闭好进、排水口,用喷雾器向池中均匀喷洒。在蝌蚪性分化期内,一般需换池水10次,(每3~4天换水1次),每换一次水,要按量如法投药1次;蝌蚪开食后,在饲料中加入诱变剂的方法,亦是用酒精溶解后加适量水稀释,均匀拌入饲料中。
三、蝌蚪性诱变期孵化池(饲养池)的管理
1、水温超过30℃,雌性蛙产生率降低,若长期超过30℃,蝌蚪则全变为雄性,水温低于15℃,诱变效果不明显。适宜水温20~25℃。水温高时要用搭遮荫棚等办法降温。
2、设法保持池水足够的溶氧量,保持池水清洁。
3、随蝌蚪长大,要注意调整饲养密度,必要时增建饲养池。
4、更换池水要在早、晚无强烈阳光时。
四、性别诱变的雌蛙不可作为种蛙 性诱变剂处理得到的雌性蛙,卵巢发育正常,但由于某种机理的制约,不能抱卵,所以不能留作种蛙。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