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常识 --> 中药种贮 --> 薰衣草配套栽培技术

薰衣草配套栽培技术

薰衣草作为芳香植物的代表,受到越来越多的生产者和薰衣草庄园的青睐。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对观赏薰衣草有一个整体的概念,笔者从薰衣草种类、薰衣草市场主流品种、生产流程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薰衣草作为芳香植物的代表,受到越来越多的生产者和薰衣草庄园的青睐。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对观赏薰衣草有一个整体的概念,笔者从薰衣草种类、薰衣草市场主流品种、生产流程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不同种类

英国薰衣草分为狭叶薰衣草和宽叶薰衣草,市场最为常见的观赏品种为狭叶薰衣草。特点是耐寒耐旱、耐热性差、全株具香气,代表品种有‘希德’、‘孟士德’、‘维琴察’、‘莱文丝’、‘优雅’等。

法国薰衣草又名羽叶薰衣草,特点耐热耐湿、喜阳、耐寒性差,代表品种有‘蓝神香’。齿叶薰衣草特点是耐湿、耐热性差于法国薰衣草,叶片锯齿状,耐寒性差。

西班牙薰衣草特点是耐热性和耐寒性均介于英国薰衣草和法国薰衣草之间,花序顶端有一两对兔耳苞片,代表品种有‘紫带’。棉毛薰衣草特点是非常耐寒,叶片被白色绒毛,有着独特香气。

主流品种

当年开花品种一是‘维琴察’,株高40厘米,花蓝色,播后五六个月开花,耐零下28℃低温,需要通过人工打顶,以促使株形圆润。二是‘优雅’,株高30厘米至35厘米,花有蓝紫色、天蓝色、冰白、雪白4色。植株茂盛健壮,株形整齐,花穗大,播后五六个月开花,耐零下28℃低温。三是‘莱文丝’,株高25厘米至50厘米,花蓝紫色,非常鲜艳,播后五六个月开花,在冷凉条件下生长缓慢,该品种更适合在长日照和温暖的晚春或夏季生产,耐零下28℃低温。四是‘紫带’,株高35厘米至40厘米,花深紫色,播后五六个月开花,可作为一年生品种生产,植株健壮,叶片品质好,喜光。五是‘蓝神香’,株高40厘米至70厘米,蕨类植物状的叶片,花浅蓝色,播后五六个月开花,常作一年生品种栽培,耐热性强,整个夏季开花不断,一直持续到霜降,耐零下18℃低温。

需要低温处理开花品种一是‘希德’,株高30厘米至50厘米,花蓝紫色,分枝能力极强,株形非常整齐,播后10个月至12个月开花,花期6月至9月,耐零下28℃低温。二是‘孟士德’,株高40厘米至60厘米,花深蓝紫色,播后10个月至12个月开花,花期6月至8月,耐零下28℃低温。

生产流程

播种时间当年开花品种,一般12月至翌年2月播种,2月至4月定植,6月至8月开花。需要低温处理的品种,一般8月至10月播种;10月至12月定植;1月至3月将温度降至0℃至5℃,进行低温处理;4月至5月营养生长;6月至8月开花。

育苗条件种子在播后10天至14天发芽,发芽温度20℃至24℃,发芽期间维持90%以上的相对湿度,发芽后降低温度至16℃至18℃,增强光照到5000勒克斯至1万勒克斯,防止种苗徒长。每克种子1000粒,采用200孔穴盘播种,采用进口育苗草炭土可促使苗壮整齐,播后不覆土或覆一两毫米的蛭石均可,以上品种直接播种,无需赤霉素处理即可很好的发芽。整个穴盘苗周期6周至8周。

栽培管理

定植播后6周至8周上盆定植,选择直径为8厘米至12厘米的花盆均可。

施肥‘维琴察’上盆一周后方可施肥,随着植株的增大,施肥浓度可从2000倍逐渐增加至1000倍,肥料采用氮磷钾20誜10誜20的平衡肥料即可。

介质上盆基质可以采用园土7份,草炭土2份,豆饼或蘑菇袋废料其他填充物1份,同时每立方中可加入1千克的控释肥。

光照薰衣草为长日照开花植物,在花芽生成和萌发的时候需要12小时至14小时的日照长度,也就是薰衣草在北方的自然花期在6月至8月的原因所在,因为每年的4月15日是长短日照的交接时间,两个月的长日照后,进入6月也就是薰衣草开花的时间。

温度薰衣草生长适温10℃至20℃。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薰衣草配套栽培技术  薰衣草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昆布的栽种方法        下一篇:怎样防止五味子冻害

>> 返回中药种贮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