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疗法 “开泻”不耗正气
砭石,也称针石,是石器时代产生的一种治疗工具,运用砭石治病的医术称为砭术。砭石疗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中将砭与针、灸、药、按、跷并列为中医五大医术。
“泗滨浮石”源自于《尚书》“海、岱、淮……惟徐州厥贡泗滨浮磬。”1978年在山东古墓发现“编磬”,并在泗水流域找到制“磬”的泗滨浮石。经大量科研与临床试验,医学界专家认定“泗滨浮石”是制磬的石材,也是制砭的最佳石料。
砭术有十六法“感、压、滚、擦、刺、划、叩、刮、扭、旋、振、拔、温、凉、闻、挝”。《五十二病方》中有“燔小隋(楕)石,淬中,以熨”之语,说明砭石在上古可用于按摩和热熨。梁代金息候《砭经》记载朋球形砭石,先用水温法、火煨法或藏身法加热,然后用以抗炎熨人体。
砭石疗法不耗正气
刮痧的直接作用是“开泻”,即把体内瘀滞的病邪或气血由经穴或一定部位引出体表,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也就是说,体内气血在刮痧的作用下,其运动方向是由“内”直接至“外”开泻于体表,产生排邪气、通经络之效,作用之后可在操作处见到明显的紫红色成团斑点,即所谓“出痧”。这一方法可以说是选择了最短和直接的祛邪“路线”,但作用方式较为猛烈,虽疗效迅速,但对体内正气的“损耗”相对较大,疼痛感也较明显。
相比之下,砭石疗法的“开泻”作用要小得多,经过一定时间的手法操作,体表局部会泛红,但不会有紫红色的痧点出现,人感到的也是舒适的温热、轻松感,而非疼痛。这说明,砭石疗法主要不是通过驱邪出于体表,而是通过温经通脉的作用“推动”气血循经运行,调和营卫,改善局部与整体之间失调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扶正祛病的目的,这一方式较为缓和,作为外治法,砭石疗法不损耗人体正气,疼痛感很小或没有。
砭石疗法适合哪些人
现代实用砭石疗法分三类“感应疗法、温度疗法、砭石手法”。陈兴华介绍,感应疗法中红外感应疗法是最基本的砭石疗法。温度疗法中温法有散寒活血作用,主要针对脏腑虚证及经络的风寒湿三气夹杂的痹证或虚证;而凉法主要治疗实热之证,在治疗腹水、腿部水肿、脊椎间盘脱出急性充血期可凉敷。砭石手法分为摩擦、摆动、挤压、叩击、振动、拔动共六类手法,主要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温助阳气,养筋荣脉适用于慢性神经肌肉病变所致气血亏耗、不荣筋脉等病证,如中风后遗症、脊髓损伤、运动神经元疾病等。
宣导气血,疏通经络适用于治疗气血阻滞、经络不通为主证的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血管神经性头痛及软组织损伤导致的痛证等。
逐寒祛湿,消痹止痛砭石按摩、温熨经络,可使周身通泰、祛寒排邪,适用于风湿类疾病。
祛瘀止痛、清热消肿砭石远红外线作用,改善血循环,适用于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及碰撞、扭挫伤等。
潜阳安神、止悸定惊砭石有重镇沉降之性,部分患者外治有安神定惊之效。
注意事项
1.一般建议几种手法并用,实行双向调节。
2.头部及心脏附近禁用叩法、振法;孕妇腹部、内伤、内出血者禁用;老弱患者不宜用凉法;温度适中、防烫伤,力度要适中、均匀。
3.在砭石疗法前后喝一杯温开水,注意保暖、防风。治疗后短时间内不宜洗澡。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砭石疗法手法大全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