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酒 --> 药酒常识 --> 正确饮酒的方法

正确饮酒的方法

酒是具有两重性的物质,少饮则益,多饮则害。明代李时珍:“少饮和血行气,醒神御风,消愁迁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无精、生痰动火。“饮酒不可过度,自觉节饮养身,才不至乐极生悲。

少量饮酒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暂时性扩张小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化瘀通络,散风去寒,驱除疲劳;那么应该怎样饮酒才健康呢?

酒是具有两重性的物质,少饮则益,多饮则害。明代李时珍:“少饮和血行气,醒神御风,消愁迁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无精、生痰动火。“饮酒不可过度,自觉节饮养身,才不至乐极生悲。

1.常饮质量好、度数低的酒

古人对酒的品质十分讲究。早在周代,酒便有了《五齐》、《三酒》之分。五齐是按酒的情独及味的厚薄分为五等,三酒是依据酒的酿造时间和长短而划分的。并认为不应该饮用那些度数髙而质量低的烈性酒,而应该适量饮用一点味淡而质量较好的酒,这一观点深为后世注重养生的人所重视。

2.饮时心境要好

古人认为,酒不能乱饮,只有在身体和情绪正常的情况下才能饮用,身体不适、过分忧愁或盛怒之时都不能饮酒。否则会损害身体健康。秦人徐坷在《情裨类钞》中谈到饮食卫生时说:“于饮食而讲卫生,宜研究食时之方法,凡遇愤怒或夏郁时,皆不宜食,食之不能消化,易于成病,此人人所当切戒者也。”饮酒更应如此,按中医的理论说,人在发怒时,肝气上逆,面红耳赤,头痛头晕,如再饮酒,加上乙醇的作用,势如火上浇油,更宜失控,以致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古人为使饮酒时的情绪达到最佳状态,也摸索出了至今看来仍可仿效的办法。

选择合适的时机:如凉月好风,袂雨时雪;花开满庭,新酿初熟;旧地故友,久别重逢时饮酒,可达到宾主皆欢的愿望;而在日炎风燥,渡阴恶雨;近暮思归,心情烦躁时则不宜饮酒。

选择合适的场合:无论在花前月下,泛舟中流的露天场合,还是在宅舍酒楼,只要使人感到幽雅、舒畅,便是饮酒的最佳场合。

3.温酒而饮

古人饮酒多温热了喝。商周时期的温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证明。酒何以温而饮之?元人贾铭说:“凡饮酒宜温,不宜热”。但喝冷酒也不好,认为“饮冷酒成手战(即颤抖)”。明人陆容在《寂菽杂记》中记载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尝闻一医者云:‘酒不宜冷饮’颇忽之,谓其未知丹溪之论而云然耳。”

4.饮必小咽

现代人饮酒常讲究干杯,其实此种饮酒方法并不科学。正确的饮法应该是轻酌慢饮。《吕氏春秋》说:“凡养生,……饮必小咽,端直无戾。”明龙遵钗在《饮食绅言》中说:“喝酒不宜太多大急”,否则会损伤肠胃和肺。

5.勿混饮

元人贸铭在《饮食须知》中说:“尝不害生也。”酒也是如此,各种不同的酒中除都含有乙醇外,还含有其他一些互不相同的成分,其中有些成分不宜混杂。多种酒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清升录》酒不可杂饮。饮之,虽善酒者亦醉,乃饮家所深。”另外,药酒也不宜用作饮宴用酒。药酒中一般合有多种中草药成分,如作饮宴用酒,某些药物成分可能和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令人不适。

6.空腹勿饮

中国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酒”,认为饮酒必佐佳肴。唐孙思邈《干金食治》中也提醒人们忌空腹饮酒。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这也是饮酒养生的一个窍门。

7.酒后少饮茶

不少饮酒之人常喜欢酒后喝茶,以为喝茶可以解酒。其实不然。酒后喝茶对身体极为有害。李时珍说:“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茶性寒,随酒引入肾脏,为停毒之水。”现代科学已证实了他们所说的酒后饮茶对肾脏的损害。据古人的养生之道,酒后宜以水果如香蕉、雪梨等解酒,或以甘庶与白萝卜熬汤解酒。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正确饮酒的方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不同季节和人群饮酒养生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饮酒对健康的害处

>> 返回药酒常识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