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药酒 --> 药酒注意 --> 药酒如何安全服用

药酒如何安全服用

中医养生盛行,药酒与人们生活变得更为密切,倍受广大群众青睐。但是,服用药酒也是存在服用安全性问题的,应该引起服用药酒者的注意。

药酒

药酒剂又称药酒,是用酒和药材通过浸渍、渗漉、回流等方法而制得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澄清液体制剂。现存最早的药酒处方收录在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包括用于治疗和滋补的药酒处方,到了唐朝,《新修本草》将药酒规定为法定制剂。当前,药酒的品种越来越多。据调查,正式生产的药酒品种达200多种,大部分品种是按照地方标准生产,主要分为治疗性与滋补性两大类。中医认为酒性辛温,味甘苦,入心、肝、肺、肾经,有温经通脉、活血止痛、引药上行之效,可以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更容易析出,因此药酒广泛用于风湿疾病的治疗。如今,中医养生盛行,药酒与人们生活变得更为密切,倍受广大群众青睐。但是,服用药酒也是存在服用安全性问题的,应该引起服用药酒者的注意。

过多饮酒有危害

药酒包括酒和药材两种原料,其中酒的乙醇含量要求在50%~60%之间。过多服用药酒首先有酒精带来的危害。

乙醇进入人体后代谢为乙醛,乙醛可以改变肝脏细胞的微结构,引起纤维变性,影响能量代谢并产生自由基,使肝脏受损风险增加,还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黏膜炎性反应发生,严重时可致胃出血。长期饮酒可致慢性胃炎并引发神经炎以及其他营养障碍性疾病。酒精还会损害心血管系统,大量饮酒与高血压、心肌衰弱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增加脑出血、心律失常的风险。酒精还可损害内分泌系统和生殖功能,男性表现为睾丸酮水平被抑制,女性表现为生理周期紊乱。因此,饮酒者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相比较正常人群明显增加。

除身体危害外,酒精对人体精神也有一定的损害。大量急性饮酒可导致认知损害和遗忘症,其机制主要与谷氨酸有关。谷氨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兴奋介质,酒精通过抑制谷氨酸的受体,使其作为兴奋介质的功能丧失,从而产生认知障碍和遗忘。饮酒者出现记忆障碍,是慢性酒精中毒者神经心理损害的早期标志,主要表现为外显记忆和回忆记忆信息来源的能力下降。随着饮酒时间的延长,饮酒者随后会出现认知障碍,表现为缺乏理性,思维灵活性、注意力、空间与运动协调性等能力下降,还有夸大主观评价、缺乏理性和自知之明的倾向。饮酒时间越长,认知障碍会变得更严重。这时,饮酒者的计划、组织、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会出现自控能力差、适应困难、被动依赖等症状,从而产生酒精依赖,最终导致智力下降,发展成重度神经心理损害。此外,酒精依赖还可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长期或大量饮酒者会导致责任感缺乏、道德行为标准下降,从而引发坑蒙拐骗、谋杀等社会危象。

勿盲目服用药酒

目前市场上所售药酒主要分为治疗性和保健性两类。

治疗性药酒归属于“药”范畴,为药准字号,具有药物的基本特征,以治病救人为目的,有明确的适应证、禁忌证、限量、限期,必须在医生指导监督下使用。

保健酒属“饮料酒”范畴,为食品批准文号,所用药材只能是国家批准的可药食两用的中药,不能使用一般药材配制,更不能使用有毒中药,主要用于保健养生,既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又可调节机体功能。然而目前药酒滥服现象十分普遍,很多人认为药酒就是保健酒,因此自行大量购买服用,未按照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服用,这不仅造成了药品的浪费,还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别是一些治疗性药酒,有些甚至含有少量毒性药材,超量服用极易造成中毒,甚至致死事件。据从有关部门获悉,重庆药酒中毒事件的原因已查明,当天饮用的药酒里含有一种名叫“雪上一枝蒿”的中药,这种中药含有剧毒。

多数药酒都是由中药浸渍所得,其所含成分不同,功效、适应证、禁忌证等都会有所不同。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下指导使用的一种药物,因此,治疗性药酒应依据中医药理论,辨证用。若有相应的适应证,服用对证的药酒,能更好地发挥药效。否则,不仅没有疗效,反受其害,使阴阳气血失衡。而对于保健酒而言,其安全性相对治疗性药酒明显要高,但饮用者仍需在辨清自身体质与身体状况后购买使用。如虚寒体质者宜用温补药酒,虚热体质者宜用清补药酒。不然不仅不能养生,还会损害身体。其次,药酒中的酒即使经过浸泡,仍含有一定的酒精。酒精本身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长期或过量饮酒不仅产生身体危害,还会对人的心理和社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同时,酒精能与很多的西药发生反应而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因此,服用药酒时应尽量避免与其他西药同时服用。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药酒  新修本草  风湿疾病  过多饮酒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药酒与西药的配伍禁忌        下一篇:安全泡制、服用药酒知多少

>> 返回药酒注意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