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症的针灸疗法
①体针
甲.颈椎病
取穴:主穴:夹脊、大椎。配穴:随证取穴:风邪入络型配风池、肩榭、曲池、外关;寒湿阻络型配曲池、足三里、阴陵泉;气血瘀滞型配外关、肩榭、天泉、三阳络穴;肝阳上亢型配太冲、侠溪、风池、印堂等穴。
操作:采用平补平泻得气手法,留针1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61例,基本痊愈22例,有效3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1%。
乙.腰椎病
取穴:主穴:华佗夹脊穴、九宫穴。配穴:上肢疼痛麻木者,配曲池、养老、合谷;下肢疼痛麻木者,配环跳、委中、昆仑;头晕重者,配风池。
九宫穴位置:在胸12~骶1脊椎自上至下以压痛点最显著的病变椎节棘突间定为中宫,沿督脉在中宫上下棘突间各定一穴,分别称为乾宫、坤宫,然后夹乾、中、坤宫旁开0.5~0.8寸,依次取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
操作:主穴任选1个,华佗夹脊以取病变部为主,采取平补平泻得气手法操作。九宫穴刺法,取俯卧或侧卧位,进针顺序为:先刺中宫,次针乾、坤富,直刺或略向上斜刺0.8~1.2寸,然后按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依次进针,针刺斜向椎体,进针1.5~2寸,获得针感后,行捻转补泻手法,加用热针,应用GZH型热针仪,热针温度指示40℃~70℃,留针20分钟。配穴按常规针法,留针15分钟。均每日或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177例,痊愈21例,显效102例,有效4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6.6%。
丙.跟骨病
取穴:后合谷、大陵。
后合谷位置:合谷后1寸。
操作:每次任取1穴,直刺,深约1.5寸左右,行针时同时活动患侧足跟,留针1小时。
疗效:共治疗167例,痊愈124例,显效26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2%。
②穴住贴敷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颈椎增生配肩井、曲池、外关;腰椎增生配志室、肾俞;伴肢麻胀痛配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承筋;膝关肀增生配内外膝眼、鹤顶。
阿是穴位置:增生部位。
用法:药膏制备: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当归、川芎、延胡、桂枝、生龙骨、牡蛎、透骨草、豨签草、威灵仙、黄芪、鸡血藤、桃仁、红花、千年健、桑寄生、小茴香、麻黄、细辛、血竭、硇砂、附子、肉桂、穿山甲、石菖蒲、熟地各等份,加水加酷浸泡24小时,然后煎煮1小时滤渣澄汁;并再将药渣反复煎煮两次滤渣澄汁,将三次药汁混合一起浓缩成稀糊状时加入血竭、硇砂搅匀,收人容器内封存备用。
药粉制备:麝香、皂角粉、藤黄各等份,碾成细粉过80目筛,制成粉剂后装人瓶内封存备用。
用时,将1克药膏做成8个小“点”,每点为0.125克,压贴于,2.5×500厘米的胶布上,间距1厘米即可,然后排成二“点”一对,10点一组,贴于无毒塑料薄膜上待用。用时根据增生部位的需要,将药膏表面的塑料薄膜揭下,每个药膏“点”撒药粉10毫克,贴于增生部位,再用胶布固定。一般贴颈椎用14点,贴腰椎用20点,膝关节10点,跟骨4~6点,7天换药1次,2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700例,痊愈398例,显效165例,有效72例,无效65例,总有效率为91%。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精液异常症的针灸疗法 下一篇:尿石病的针灸疗法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