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外科 -->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 皮痹 --> 皮痹的辨证论治

皮痹的辨证论治

证候:皮肤紧张而肿,或略高于正常皮肤;皮肤不温,肢冷恶寒,遇寒加重,遇热减轻,肤色淡黄,关节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常伴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紧等。

一、寒湿痹阻证

证候:皮肤紧张而肿,或略高于正常皮肤;皮肤不温,肢冷恶寒,遇寒加重,遇热减轻,肤色淡黄,关节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常伴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紧等。皮肤紧张略有肿胀、肤冷肢寒、舌淡苔白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0g,羌活10g,桑寄生10g,秦艽10g,川芎10g,当归10g,杭白芍10g,桂枝10g,制附片10g,细辛3g,丝瓜络10g。

方解:方中用独活、羌活、秦艽、桑寄生祛风胜湿通络;用当归、川芎、白芍活血养血通络;用附片、桂枝、细辛温经散寒。整方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作用。

加减法:若舌苔厚腻湿胜者,加苡仁10g、苍术10g;皮肤晦暗者加丹参15g;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15g、海风藤15g。

二、湿热痹阻证

证候:皮肤紧张而肿,肤色略红或紫红,触之而热,或皮肤疼痛。身热不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皮肤紧张红肿而热、身热、舌红苔黄腻是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法:清热除湿,佐以通络。

方药:二妙丸合宣痹汤加减。

黄柏10g,苍术10g,牛膝10g,苡仁10g,苦参10g,连翘10g,知母10g,蚕砂10g,滑石10g,甘草10g。

方解:方中知母、黄柏清热,苡仁、苍术、蚕砂、苦参清热利湿通络,连翘清热且能软坚,滑石、甘草清热利小便,使湿热由下而出。故本方有清热利湿通络的功效。

加减法:发热者加柴胡10g、黄芩10g;肢体疼痛者加忍冬藤15g;口渴加天花粉15g;舌体暗红加川芎10g、丹参15g。

三、气血亏虚证

证候:皮肤紧硬,肤色淡黄,局部毛发稀疏或全无;或皮肤萎缩而薄,肌肉削瘦,肌肤麻木不仁;周身乏力,头晕目眩,声怯气短,面色不华,爪甲不荣,唇舌色淡,舌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皮肤硬而薄、以及全身气血不足诸症为本证辨证要点。

治法:益气养血,佐以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15g,桂枝10g,芍药10g,当归10g,川芎10g,鸡血藤15g,生姜10g,大枣5枚。

方解:方中用黄芪益气,当归、芍药养血和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加鸡血藤、桂枝活血通络。全方具有益气养血通络的功效。

加减法:头晕目眩者加柴胡6g、升麻6g;肌肤麻木者加丝瓜络10g;肌肉削瘦明显加山药15g;纳少加炒山楂15g、炒麦芽15g;不寐加炒枣仁10g、首乌藤15g。

四、痰阻血瘀证

证候:皮肤坚硬如革,捏之不起,肤色暗滞,肌肉削瘦,关节疼痛强直或畸形,屈伸不利,胸背紧束,转侧仰俯不便,吞咽困难,胸痹心痛,妇女月经不调,舌质暗,有瘀斑、瘀点,苔厚腻,脉滑细。皮肤坚硬如革、捏之不起、肤色暗滞、舌暗等为本证辨证要点。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地龙10g,穿山甲10g,丹参1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10g,羌活10g,陈皮10g,半夏10g,浙贝母15g。

方解:方中用地龙、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当归、杭芍、丹参活血养血,穿山甲、浙贝母化痰软坚散结,二陈化痰,羌活走窜之力宏,有行气活血之功。诸药合用具有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的作用。

加减法:若关节痛甚加用青风藤15g;肢冷肤寒者加制附片10g、桂枝10g;肌肉削瘦者加黄芪30g、山药15g;吞咽困难者加苏梗10g枳壳10g;胸痹心痛加薤白6g、元胡10g。

五、脾肾阳虚

证候:皮肤坚硬,皮薄如纸,肌肉削瘦,精神倦怠,毛发脱落,肢冷形寒,面色晃白,腹痛泄泻,腰膝酸软,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细无力。皮肤坚硬而薄、肌肉削瘦、肢冷肤寒是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法:补益脾肾,温阳散寒。

方药:右归饮合理中汤加减。

熟地10g,山萸肉10g,山药10g,制附片10g,肉桂6g,干姜6g,党参10g,白术10g,枸杞子10g,鹿角霜6g,巴戟天10g,淫羊藿10g。

方解:善补阳者,阴中求阳,故本方用熟地、山药、山萸肉滋补肾阴;附子、肉桂、干姜、枸杞子以温补脾肾,温阳散寒;巴戟天、仙灵脾温阳补肾,强壮筋骨;党参、白术以益气健脾。诸药合用可起到温补脾肾、温阳散寒的作用。

加减法:肌肉削瘦明显者加黄芪30g、当归10g;皮肤颜色暗滞。或舌暗有瘀斑者,加赤芍15g、丹参15g;纳少者加炒山楂15g;大便溏泻者加苡仁10g、莲子肉10g;腹胀者加厚朴10g、木香10g;关节痛甚者加乌梢蛇10g、威灵仙15g。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皮痹的辨证论治  皮痹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无        下一篇:皮痹的诊断

>> 返回皮痹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20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