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外科 -->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  --> 疣的病因与诊断

疣的病因与诊断

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跖疣;多由局部气血凝滞而成,外伤、摩擦常为其诱因。

疣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因其皮损形态及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生于手指、手背、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目、枯筋箭或瘊子;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瘊;发于胸背,皮损中央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发于足跖部者,称跖疣;发于颈及眼睑,呈细软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或线瘊。隋·《诸病源候论·疣目候》云:“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本病西医亦称疣,一般分为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和丝状疣。

病因病机

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跖疣;多由局部气血凝滞而成,外伤、摩擦常为其诱因。

诊断

一、疣日相当于西医的寻常疣,多发子儿童及青年。

初起为一个针尖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呈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稿,状如花蕊,粗糙而坚硬。以后体积渐次增大,发展成乳头状赘生物,此为原发性损害,称母疣。此后由于自身接种,数目增多。一般为二三个,多则十余个至数十个不等,有时可呈群集状。好发于手指、手背,也可见于头面部。生于指甲边缘者,可向甲下蔓延,增本时可将指甲顶起,引起疼痛或染毒成沿爪疔;生于头皮,手指或足趾间的疣如指状突起,称指状疣。病程慢性,可自然消退,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搔抓、碰撞、摩擦破伤而易出血。

二、扁瘊相当于西医的扁平疣。多发于青年妇女,故又称青年扁平疣。

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芝麻至黄豆大小,淡红色、褐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目较多,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亦可互相融合,可因搔抓使皮损呈线状排列。好发于颜面、手背、前臂及肩胛等部,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感,病程慢性,可持续数年,有时可自行消退,愈后仍可复发。

三、鼠乳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软疣。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皮损初起为米粒大的半球状丘疹,渐增至绿豆大,中央呈脐窝状凹陷,表面有蜡样光泽。早期质地坚韧,后渐变软。呈灰色或珍珠色。顶端挑破后,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数目不定,数个至数十个不等.常呈散在分布,也可簇集成群,但不融合。好发于颜面、躯干、四肢、阴囊、肩胛及眼睑等处。自觉微痒,经过徐缓,可自行消失。

四、跖疣皮损初起为小的发亮丘疹,渐增大,表面粗糙角化,灰黄或污灰色,圆形,中央稍凹,周围绕以增厚的角质环。因足底受压,皮损常不高出皮面,除去角质层后可见疏松的白色乳状角质物,边缘可见散在小的、紫黑色出血点,数目从几个至几十个不等。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挤压则疼痛加剧。好发于足跖前后受压处及趾部,足部多汗者易患本病。

五、丝状疣中年妇女较多见。

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褐色或淡红色,可自行脱落,不久又可长出新的皮损。

一般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颈项、眼睑等处。

鉴别诊断

一、扁平苔藓与扁瘊相鉴别。扁平苔藓多发于四肢伸侧、背部、臀部,皮损为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多数丘疹可融合成斑片,色暗红,一般瘙痒剧烈。

二、鸡眼与跖疣相鉴别。鸡眼好发于足底、足缘及趾受压部位,为表面角层过厚所构成的圆锥形的角质栓,尖端伸人皮内,底呈圆锥形露于皮外,如鸡眼状,压痛明显,步履疼痛。

三、胼胝与跖疣相鉴别。胼胝也发于跖部受压处,为表皮角质层成片增厚,中心部最厚,愈向边缘愈薄,无明显压痛,表面光滑,皮纹清晰。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疣病因与诊断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无        下一篇:肝燥肾虚型疣

>> 返回疣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20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