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症状大全 --> 背腰症状 --> 背冷

背冷

背冷,指背部自觉冷凉感而言。本症《伤寒论》称“背恶寒”。《金匮要略》名“背寒冷”。《河间六书·强痛恶寒》篇称“背怯冷”。

背冷,指背部自觉冷凉感而言。本症《伤寒论》称“背恶寒”。《金匮要略》名“背寒冷”。《河间六书·强痛恶寒》篇称“背怯冷”。

【鉴别】

常见证候

风寒束表背冷:背恶寒,发热,头身痛,苔薄白,脉浮紧。

阴盛阳虚背冷:背冷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逆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而滑润,脉沉迟。

痰饮内伏背冷:背恶寒,冷如冰,咳嗽或喘,痰多稀薄色白,头目眩晕,不欲饮水或喜热饮而不多,腹胀纳少,全身倦怠乏力,或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沉滑。

鉴别分析

风寒束表背冷与阴盛阳虚背冷:皆因寒致病,其不同点,一为表证,一为里证,一为外寒,一为内寒。风寒束表背冷,多因外感初期,风寒侵袭肌表,寒邪外束,则见背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而阴盛阳虚背冷,多因素体虚弱,阳气衰微,寒从内生,故见背冷,肢厥,脉沉迟等阴寒之象。临床辨证要点:风寒侵袭背冷,背恶寒,必兼有表证,如发热,头身痛,脉浮等。而阴盛阳虚背冷,背冷喜暖,得热痛减,必见有阴盛阳虚之证,如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苔白滑腻,脉沉迟等。其治疗,风寒束表背冷,以解表祛风散寒为主,宜用九味羌活汤加减。阴盛阳虚背冷,宜温经助阳、祛寒化湿为法,常选用附子汤。

痰饮内伏背冷与阴盛阳虚背冷:二者皆因阳虚,均为里证。一是痰饮为患,一为寒邪致病。痰饮内伏背冷,多发于久病体弱,年老气衰之人。脾肾阳气不足,脾阳一虚,健运失司,而水湿停留,凝聚成饮,痰饮留积之处,阳气被阻遏不能展布,心之俞在背,饮留而阳气不达,则见背心一片冷痛。其临床特点为背恶寒冷如冰。《金匮要略》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可兼有脾肾阳虚症状。有脾阳虚者其治疗以健脾除饮法,可用茯苓饮合指迷茯苓丸。有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合指迷茯苓丸,温肾化饮。

背冷一症,表证里证均可出现,以其部位而言,五脏六腑之俞穴皆在背,而脏腑之气血都注入俞穴,背又为诸阳经所在,故不论经络脏腑皆与背相通,其背冷多与外感风寒和脏腑阳气衰微有关,治疗要审病求因,辨证分析,方能收到好的疗效。

【文献别录】

《丹溪心法·痰》:“背心一片常为冰冷,……皆痰饮所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背冷  背恶寒  背寒冷  背怯冷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背热        下一篇:背痛

>> 返回背腰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20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