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症状大全 --> 儿科症状 --> 小儿浮肿

小儿浮肿

小儿浮肿,是指小儿体内水湿潴留,泛滥于肌肤,引起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症状。

【概念】

小儿浮肿,是指小儿体内水湿潴留,泛滥于肌肤,引起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症状。

浮肿,在《内经》中论述较详。《素问·阴阳别论》说:“三阴结谓之水。”《灵枢·水胀》篇则说:“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了“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法。《金匮要略》则将浮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及五脏水等。直至朱丹溪才将浮肿归纳为“阳水”、“阴水”两大类。前人对小儿浮肿的认识,亦不出上述范围,但多为“气肿”、“水肿”两类。

【鉴别】

常见证候

风水相搏浮肿:起病急骤,发热恶风,咳嗽,初起眼睑浮肿,继而四肢、全身浮肿,小便黄赤,苔薄腻,脉浮数。

湿热壅盛浮肿:遍身浮肿,皮色润泽光亮,胸腹胀满,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苔黄腻,脉滑数。

脾阳不振浮肿:周身浮肿,按之凹陷不起,面色咣白,身重懒动,脘闷纳呆,便溏溲少,舌淡,苔白滑,脉濡缓。。

肾阳衰微浮肿:面浮身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形寒肢冷,腰膝痠软,小便短少,舌质淡而肿,苔白腻,脉沉细而迟。

鉴别分析

风水相搏浮肿:多因小儿机体柔弱,气血未充,风邪乘虚而入,客于肌表,与体内水气相搏而致。风为阳邪,其性上行,故初见眼睑浮肿;风水郁闭于肌腠,故四肢、全身肿胀;风邪外袭,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发热恶风,咳嗽,浮肿,小便不利。治宜疏风解表,宣肺行水,方选越婢加术汤或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湿热壅盛浮肿:多因小儿脏腑未坚,饮食不节,积食酿湿,湿热壅滞,中焦气机升降失调,三焦气化不利,气不化水,水溢四肢而致。故见遍身浮肿,色泽光亮,皮肤胀急;湿热内蕴,故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湿阻气机,故胸腹胀满,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淡渗利水,分利湿热,方选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或疏凿饮子加减。

湿热壅盛浮肿与风水相搏浮肿:二者皆属阳水实证。一为湿热塞滞中焦,三焦气化不利,气不化水,水湿泛滥,发为浮肿,故见胸腹胀满,苔黄腻,脉滑数等症;一为风邪外感,风水相搏,水湿溢于肌肤,肺失宣肃,水道不通,膀胱不利,发为浮肿,故见发热恶风,咳嗽,苔薄,脉浮数等表证。二者以此为辨。

脾阳不振浮肿:多因小儿后天失调,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损伤脾阳,脾不制水,水湿浸渍,发为浮肿。即《素同·至真要大论》所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其临床特点为:周身浮肿,按之凹陷不易恢复,面色咣白,身重懒动,胸闷纳呆,便澹溲少.舌淡,苔白滑,脉濡缓。治宜温运脾阳,化湿行水,方选实脾饮加减。

肾阳衰微浮肿:多因小儿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病累日久,以致肾阳衰弱,无以温煦蒸腾,以致气不行水,发为浮肿。《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说:“肾主水,肺主气,肾虚不能制水,故水妄行。”肾阳衰微,则膀胱开阖失司,水道不利,故见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没指。它如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脉沉细而迟,亦是肾阳虚的明证,治宜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方选真武汤或金匮肾气丸加减。

肾阳衰微浮肿与脾阳不振浮肿:二者均属阴水虚证。前者因肾阳不能温化水液,使水聚而为浮肿,临证必有寒象,如形寒肢冷,脉迟等;后者因脾阳不能运化水湿,水湿泛滥发为浮肿,身重便溏为其特点。二者之间,肾阳衰傲浮肿较重,而脾阳不振浮肿较轻。且脾阳不振日久往往累及肾阳,肾阳衰微又每兼见脾阳不足,故两者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小儿浮肿,首先要分清阴阳虚实,阳水属实,病邪较浅,多为身半以上浮肿,皮色润泽光亮,按之即起,治当发汗、利小便;阴水属虚,病邪较深,正气已虚,多为身半以下浮肿,皮色灰滞,按之凹陷没指,治当扶正利水。若正气尚实,能耐攻逐者,可先攻后补。然小儿禀赋未充,脏腑娇嫩,攻伐必须谨慎。否则,常致虚虚之弊而难以挽救。

【文献别录】

《幼科发挥·肿病》:“小儿病嗽病疟病疮后肿者,皆虚肿也。”

“如受风雨水湿之气而肿者,实肿也,通用胃苓丸主之。此家传之法也。”

“小儿诸肿,不问虚实,并用胃苓丸五皮汤主之。此家传也。”

“如因喘嗽面目浮肿者,宜消肿,葶苈丸主之。”

“如无他病浮肿者,视其肿起之处治之。如自面起,上半身先肿者,此风肿也,宜五皮汤加紫苏叶防风主之。如从足起,下半身先肿者,此湿肿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木通主之。”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小儿浮肿  风水相搏  湿热壅盛  脾阳不振  肾阳衰微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小儿遗尿        下一篇:小儿蛔虫症

>> 返回儿科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20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