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症状大全 --> 儿科症状 --> 小儿痴呆

小儿痴呆

小儿痴呆是指小儿痴愚、呆傻,智慧不聪的症候。

【概念】

小儿痴呆是指小儿痴愚、呆傻,智慧不聪的症候。轻者智力低下,反应迟钝呆滞;重者智力缺陷,生活不能自理。本症有因先天禀赋不足,大脑发育不全,生下即痴;有因后天调养失当,难产、产伤、颅脑外伤,罹患脑炎、脑膜炎,中毒等疾病,因病而后遗。痴呆患儿往往有语言、动作、坐、立、行等发育迟缓,及头项、手、足软弱等兼证,与成年人痴呆之精神异常迥然有别。本症在古代文献中散在于“语迟”、“五软”之中,至清·陈士铎《辨证录》始见此症名。

【鉴别】

常见证候

肝肾亏虚痴呆:智力低下.筋骨瘘软,发育迟缓,以动作发育迟延为主。抬头、坐、立、行、萌生乳牙均延迟,面色无华,目无神采,囟门宽大,或容貌痴愚,张口伸舌,口角流涎,舌质淡红,苔薄,脉细。

心血亏虚痴呆:智力迟缓,神情呆钝,语言不清,言语延迟,发稀面白,唇甲色淡,舌质淡,苔少,脉缓弱。

髓亏痴呆:智力缺陷,动作无主,言语无序,难解人意,生活不能自理,甚或饥饱不知,二便自遗,面色晦黯,肢软无力,舌质淡,苔少,脉沉细。

瘀阻脑络痴呆:多有产伤,难产史或颅脑外伤史,神情麻木,反应迟钝,时作惊跳,肌肉萎软,关节僵硬,蹲坐困难,或动作迟延,或癫痫时作,舌质晦黯,脉涩。

痰蒙清窍痴呆:多见于脑炎、脑膜炎或中毒后遗症。病前智力正常,病后智能低下。失聪失语,反应迟钝,肢体强直,吞咽困难,喉间痰鸣.或癫痫时发,舌苔白腻,脉滑。

鉴别分析

肝肾亏虚痴呆与心血亏虚痴呆:二者皆为先天性痴呆。肾主骨,肝主筋,脑髓由肾所生。肝肾不足,髓海失养,筋骨痿软而不健,故以动作发育迟延之痴呆责之于肝肾亏虚。心主神明,开窍于舌,言为心声,心血不足,神气不明则言语举止笨拙,故以语言发育延迟之痴呆责之于心血不足,前者除智力呆钝外,尚可见抬头、坐、立、行走,乳牙萌发明显延迟,囟门宽大,目无神采等。后者则见语言发育不能,或言语不清,神情呆钝;同时还可见发稀面白,唇舌色淡等心血不足之征。治疗上前者以补肾地黄丸滋补肝肾,强筋壮骨;后者以菖蒲丸合人参养荣丸补血养心,益智开窍。

肝肾亏虚痴呆与精乏髓枯痴呆:二者虽同属先天性痴呆,但病情轻重有别。前者以智力低下,发育迟缓为主,生活尚能自理,病情较轻。后者以智力缺陷,难解人意,生活不能自理,病情较重。除见有神情痴愚呆笨外,其动作无主,语言无序,甚或饥饱不知,二便不晓。在治疗方面,前者以补肾地黄丸滋补肝肾,强筋壮骨,后者以河车大造丸填精生髓,补肾益智。

肝肾亏虚痴呆与瘀血阻络痴呆:前者属先天不足,禀赋虚弱,肝肾亏虚,脑髓失养。后者为难产或产伤后,或颅脑外伤,损伤血脉,瘀血在内,阻滞脑络,脑失所养,前者多表现有抬头、坐、立、行走等动作发育延迟或软弱等不足的症候,后者则多表现有关节僵硬,步履艰难,时作惊跳或发癫痫等有余的症侯,且多有难产、产伤或颅脑外伤等病史。治疗上前者以补肾地黄丸滋补肝肾,强筋壮骨。后者以通窍活血汤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瘀阻脑络痴呆与痰蒙滑窍痴呆:二者皆为后天性痴呆,但其发病经过有所不同,前者病发于分娩时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或颅脑外伤等疾病损伤血脉,瘀血内停,阻滞脑络,脑髓失养而呈痴呆之候。后者则多发生于脑炎、脑膜炎及中毒后遗症,痰浊内留,上蒙清窍,精明之府受损,脑海失养而成痴呆。治疗上前者宜活血祛瘀,通络开窍,通窍活血汤主之;后者宜涤痰泄浊,开窍安神,涤痰汤主之。

【文献别录】

《慈幼新书·语迟》“言,心声也,母有惊邪,儿感其气,心神不守,舌本不通,菖蒲丸主之”。

《要童类萃·语迟》“肾经之脉络于肺,而系于舌本,行血气,通阴阳,伏行而于骨髓也,肾禀胎气不足,水不能上升,以沃心阳,通条肺气。经云,肺主声,心为言,舌乃心之苗,心肺失调,致舌本强,故不能发而为言也。”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小儿痴呆  小儿痴愚  呆傻  智慧不聪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小儿消渴        下一篇:小儿多汗

>> 返回儿科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20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