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症状大全 --> 全身症状 --> 低热

低热

低热是指身体自觉发热,但热势不高。一般体温在37.5~38℃之间,古代文献无低热一词。医籍中“微热”“内热”“手足烦热”等多属低热范围。

【概念】

低热是指身体自觉发热,但热势不高。一般体温在37.5~38℃之间。

古代文献无低热一词。医籍中“微热”“内热”“手足烦热”等多属低热范围,尤《景岳全书》所称“微热”与低热相似。另外“潮热”亦有表现为“低热”者,二症可以互参。

【鉴别】

常见证候

肺胃阴虚低热:低热,日久不退,常伴干咳不已,或咳嗽痰少,痰中带血,咽干或声嘶,口干舌燥而渴,体瘦,纳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虚。

肝肾阴虚低热:低热,日久不退,或手足心热,常伴有颧红,口燥咽干,头晕目眩,神倦乏力,或失眠多梦,耳鸣,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气虚低热:低热,长期不退,常伴有而色白光白,气短乏力,身倦懒言,动则自汗出,舌质淡嫩,脉虚大。

阳虚低热:低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头晕嗜卧,腰膝疫痛,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或浮大无力。

气郁低热:低热,热势常随情志变化而起伏,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闷胀,口干而苦,纳食减少,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效。

血瘀低热:午后或晚间低热,口燥咽干,但欲漱水不欲咽,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皮肤粗糙甚则肌肤甲错,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湿郁低热:低热,午后热甚,胸闷纳少,身重,呕恶,口不渴,或饮入即吐,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鉴别分析

肺胃阴虚低热与肝肾阴虚低热:二者皆为阴虚,均有口干咽干、舌红少苔或无苔等阴液不足之象。二者不同点主要在于阴虚的部位有异。前者阴虚部位在肺胃,主要由于温热病伤及阴液,常见于温热病后期,尤风温病后期。阴虚生内热,故见低热;干咳不已,或痰少、痰中带血、咽干或声嘶,为肺阴亏损,失于濡养所致。口舌干燥而渴、大便干结、纳少,为胃阴不足,大肠失润所致。主要特点为干咳少痰、咽干声嘶之肺阴虚症状与口干舌燥而渴、纳少便结胃阴不足症状并见。肝肾阴虚低热,可见于多种温病后期.病在肝肾。温热邪气久留,真阴耗损,肝肾失养,阴虚生内热,故低热;阴精不足,故头晕乏力,口燥咽干;虚热上扰故颧红;肝阴不足,目失所养,故目眩;肾精不足,耳窍失养,故耳鸣;肝肾阴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神失养,故失眠多梦。本证特点为头晕目眩、耳鸣,乏力,失眠多梦等肝肾阴虚症状与低热同见。除病变部位不同外,病势深浅亦不同,前者仅伤及津液,后者伤及阴精。前者治宜滋养肺胃之阴,方可选用沙参麦门冬汤;后者治宜滋肾养肝,方可选用杞菊地黄汤加减。

气虚发热与阳虚低热:主要区别点在于前者以气虚为主,多见于过度劳累、饮食失调,导致气虚,虚阳外越,或阴火上冲。气虚故气短乏力,身倦懒言;气虚表卫不固,则自汗出;气虚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白光白,舌质淡嫩。脉虚大亦为气虚不摄,虚阳浮越所致。后者以阳虚为主,多见于寒邪日久伤阳,或误用寒凉,加之平素阳气不足,阳气外越而致低热。阳气虚衰,失于温煦,故发热但欲近衣,并伴形寒肢冷、头晕嗜卧、腰膝酸痛等症;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为阳气衰弱之象,咏浮大无力为虚阳外越之征。前者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后者治宜温补肾阳,方用肾气丸或右归丸加减。

气郁低热与血瘀低热:二者均为实证低热,不同点在于一为气分、一为血分病变。前者病在气分,多由情志抑郁,气郁化火,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低热。因其热由情志内伤所致,故热势常随情志变化而起伏。肝失条达,故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闷胀;肝火灼津,胃肠有热,故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咏弦数均为肝郁化火之象。后者病在血分,多由气滞、气虚、寒凝、热灼、跌仆损伤,导致瘀血阻滞,气血不通,瘀而为热,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病在血分,属阴,故热多在下午或晚间出现;瘀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水津不能上承,以致口燥咽干,但欲漱水不欲咽;经脉阻滞,气血瘀阻,故有固定痛处或肿块;肌肤甲错、粗糙,面色萎黄,晦暗为瘀血内阻脉络,肌肤失于濡养所致;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均为瘀血内阻之象。再者气郁低热病势浅,血瘀低热则病深。前者治宜疏肝解郁,清肝泻热,方可选丹栀逍遥散;后者治宜活血祛瘀,方选血府逐瘀汤等。

湿郁发热:多由湿邪郁而化热而致,可由外感湿邪或内伤脾虚水湿郁阻而成。湿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以午后发热为甚;湿性粘滞,故发病缓慢;湿邪阻滞气机,故见胸闷纳少,甚则呕恶;湿为阴邪,故口不渴或饮入即吐;湿邪下趋且粘滞,故大便多稀或粘滞不爽。苔黄腻,脉濡数,为湿郁化热之象。治宜宣化畅中,利湿清热,方可选三仁汤加减。与以上低热证侯不同的是本证低热以身重胸闷,纳少呕恶,口不渴、大便粘滞不爽,苔腻、脉濡数等湿郁化热症状为主要特点。

辨别低热证候的虚实,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若属正虚,应进一步辨别是阴虚、阳虚、气虚;若属邪实,应辨识是气郁、瘀血、还是湿热;若因虚致实.或邪实伤正者则可以出现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证候,在低热的鉴别诊断时宜加以注意。

【文献选录】

《景岳全书·传忠录》:“身虽徼热,而濈濈汗出不止,及无身体酸痛拘急,而脉不紧效者,此热非在表也。”

《诸病源候论·冷热病诸侯·客热候》:“客热者,由人脏腑不调,生于虚热。客于上焦,则胸膈生痰实,口苦口干;客于中焦,则烦心闷满,不能下食;客于下焦,则大便难,小便赤涩。”

《证治准绳·杂病·发热》:“审其果为伤寒、伤风及寒疫也,则用仲景法;果为温病及温疫也,则用河间法;果为气虚也,则用东垣法:果为阴虚也,则用丹溪法;如是则庶无差误以害人矣。”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低热  热势不高  发热  微热  内热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潮热        下一篇:呵欠

>> 返回全身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20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