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的蘑菇不要采,千万不要采
近期气温高升,雨量充沛,又到了各种蘑菇生长的季节,不少人抵不住“舌尖上的诱惑”。北京怀柔区42岁的常女士,年年这个季节都上山采野蘑菇。不料,这名采蘑菇老手,日前却被熟悉的“美味”毒倒。
一周前,患者跑到村子里常去的山头,看到了一排长得又高又粗的白色野生蘑菇,便采了半斤多带回家,中午煮了食用。餐后她便躺在床上午休,到了傍晚,家人发现怎么喊她也没回应,病人出现口唇发紫、全身冒冷汗、小便失禁等症状,家人紧急将她送医院急诊科治疗。经催吐和导泻,并加以脏器保护、提供营养支持等,足足昏迷了10多个小时的郑女士终于醒来,但仍有头晕头痛、胡言乱语、烦躁等反应。
专家介绍,野生蘑菇由于生长环境复杂,积聚金属污染物的几率比人工栽培的蘑菇更大。此外,还有一些野生蘑菇,不仅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合物,不能以烹煮、冷藏或其他食物加工方法清除,而且在外型上与可食用蘑菇非常相似,不易分辨。每年夏秋季节,医院都会收治多例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的病例。
临床上,毒蘑菇的毒素按症状可大致分为胃肠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和中毒性肝炎型,此外也有部分患者同时出现多种症状,称为混合型。蘑菇中毒患者发病的程度各有差异,主要有恶心、呕吐、流涎、流泪、精神错乱、急性贫血、黄疸、脏器损害等,症状轻的一般在留院观察无异常后可离院;而病情严重者会出现肝功能衰竭、肾功能下降等症状,死亡率极高。若误食毒蘑菇,催吐和及时就医是最有效办法。
特别需要引起警惕的是,死亡率高的剧毒蘑菇中毒以肝损害型、肾损害型的患者多见,早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表现,可能在中毒后数小时至两天内明显缓解,但这其实是进入临床常见的“假愈期”,造成患者麻痹大意而中断诊治。岂不知此时毒素已逐渐侵犯人体各脏器,病人在中毒后2~5天内出现内脏损害,尤以肝损害最为严重。
因此,避免蘑菇中毒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去采摘野蘑菇,自家花圃里长出的蘑菇也不要采。专家提醒,一旦发生蘑菇中毒事件,一般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须及时就诊。此外,患者到医院救治时,最好能携带剩下的毒蘑菇,以便医生诊断。
目前,还没有快速可靠的方法来鉴别蘑菇的毒性,仅凭借肉眼观察,或所谓流传的土办法来辨别野生蘑菇的毒性,非常不可靠。以下是一些常见认识误区:
误区1: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误区2: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误区3: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则蘑菇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误区4: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误区5:生蛆、生虫的蘑菇没有毒。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蘑菇中毒 毒蘑菇 肾功能下降 肝功能衰竭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哪些情况下需禁忌辛辣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六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宣畅通泻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夏至养生
- 中药诗赏析--黑胡椒
- 半枫荷助诸葛亮七擒孟获
- 三春湿黄精 一食生毛羽
- 浅谈国医与儒学的同源性
- 甘肃省首届“凌云杯”血液肿瘤病病例大赛圆满举办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