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保健 --> 中医养生 --> 部位养生 --> 耳鸣患者不必谈鸣色变

耳鸣患者不必谈鸣色变

耳鸣与耳聋可同时存在,但有些人只有耳鸣,听力不受影响,由此可见,不是所有耳鸣都必然会引起耳聋,所以对于耳鸣不要如临大敌,更不必过度治疗。

耳鸣

老王的耳鸣就像夏天的蝉叫,时间可不短了。因为不碍吃、不碍喝,从来也没当回事。前几天和两个朋友聊天,没成想他们也有耳鸣。这可引起三位老人的注意,一起相约到医院检查。

耳鸣分类有两种 根据症状找病因

生理性耳鸣 耳鸣是在没有外界声音刺激的情况下,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响声。正常人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发生耳鸣,比如用手捂住耳朵或侧卧位耳朵接触到枕头时,就可能感受到嗡嗡的响声,一撒手、一翻身,耳鸣就没有了,这在医学上称为生理性耳鸣,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在日常生活环境里,耳鸣持续存在,甚至影响情绪、工作和学习,那就一定要请专科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老年朋友最常见的是主观性耳鸣,就像老王的耳鸣一样。

感音神经性耳鸣 引起感音神经性耳鸣的原因很多。噪音性耳鸣:突然大声的刺激(炮震、爆竹、近距离大声叫喊等)或长时间地接触噪音环境(装修、机器、随身听、特殊工种等),均能导致听力下降和耳鸣。药物性耳鸣: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可引起耳鸣外,还有一些抗癌药、利尿药、解热镇痛药、麻醉药等也可引起。精神紧张和疲劳:身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长时间看电视、打麻将、打扑克)均可产生耳鸣或使耳鸣加重。全身性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贫血、颈椎病、肾病、过敏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均可发生耳鸣。不良生活习惯:大量吸烟可以使血氧下降,从而造成内耳缺血,使得听神经末梢受到损害而产生耳鸣。

“久鸣必聋”没依据 适当治疗不过度

耳鸣与耳聋可同时存在,但有些人只有耳鸣,听力不受影响,由此可见,不是所有耳鸣都必然会引起耳聋,所以对于耳鸣不要如临大敌,更不必过度治疗。

对于病因清楚、病程较短的耳鸣,通过治疗大多数能够痊愈。对于长年耳鸣,而且以高调蝉鸣为主者,如果不影响听力,也不影响正常生活,经检查没有大问题,可以不去治疗。如果耳鸣造成失眠、烦躁、焦虑等则需要系统地治疗。耳鸣治疗要分两步走。

综合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理疗、针灸、穴位注射、按摩等。通过综合治疗,少部分患者耳鸣症状能够痊愈,多数患者可能达不到痊愈,但是会有不同程度减轻。

经过三个月以上的系统治疗,耳鸣症状仍无改善者,可以进行适应性练习。

转移注意力 避免独自一个人在过于安静的环境中,注意充实自己的生活,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练书法、绘画、郊游、运动、跳舞、与家人和朋友多作交流等。

放松训练 要把自己从家庭琐事(婚姻、子女、家庭矛盾等)中解放出来,可以约几个老伙伴打太极拳、健身、练瑜加功、跳舞、逛街、到公园散步。

心理治疗 对于长期处于抑郁、焦虑、恐惧、紧张、劳累、多疑、烦躁情绪下的耳鸣患者,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及调整。

中医对耳鸣的治疗需要视患者体质辨证论治,根据临床观察选择治疗方法,现代人生活与古人有了巨大区别,属于肾虚的耳鸣仅占较少部分。由此可见,只是片面“补肾”是不正确的。

自我疗法 在古代中医书中介绍的自行鼓膜按摩法,具体步骤是平心静气坐稳,双手搓磨掌心,待感到温热,将掌心按于双耳,轻轻按压三四十次(记住用力不宜过猛),每天可以做两三回,也可以用食指按压耳屏数次,同样起到按摩鼓膜、减轻耳鸣的作用。

还有一种方法叫鸣天鼓,端坐调整好呼吸,先用双手掌按摩耳廓,再用两掌心紧贴耳部,手指对称自然地放在枕部,左右中指相接触,再将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之上,然后用力下滑,扣击枕部三、四十下,此时可听到像击鼓一样洪亮声音。这种古老的耳部保健方法沿用到现在,仍然有良好的效果。

耳鸣怎样就算好了呢?现在国际上流行的观点是,对耳鸣适应了就算治好了。也就是所谓的“习服疗法”。顾名思义,就是使自己适应或习惯耳鸣,要把耳鸣当作朋友,而不把它当作敌人,使它不影响正常生活。老王他们听完介绍轻松多了,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哥几个约着明天先到耳鼻喉科门诊做个检查,如果没有严重问题就试着把耳鸣当朋友,慢慢习惯享受夏蝉的歌声。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耳鸣患者  生理性耳鸣  久鸣必聋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皮肤瘙痒竟是洗澡惹的祸        下一篇:治便秘通为要 常便秘按揉调

>> 返回部位养生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