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保健 --> 中医养生 --> 经络养生 --> 按摩带脉强腰肾

按摩带脉强腰肾

带脉有约束、调节腰腹部经脉的作用。如果带脉出现问题,则相应部位的脏腑也会功能失常甚至有器质性病变。

说起带脉,从字面意思上看,好像与腰带、皮带有关。您猜对了一半,带脉的位置与系腰带的位置相近,而且与腰带一样环绕身体一圈,它强壮腰肾的作用不容小觑。

在讲带脉前,我们先谈谈经络系统,这样便于更深入地理解带脉。经络系统主要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组成,而带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这些经络大多为上下纵行,但只有带脉是环绕横行。

具体地说,带脉绕腰腹循行可以说是穴位相连的线性循行,也可以说是胸廓 -骨盆之间较宽的带状循行。线性带脉是左右皆从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命门穴出发,向两侧横行经过膀胱经第一条线的肾俞穴,第二条线的志室穴,身侧胆经的带脉穴及髋骨前方的五枢穴、维道穴,最终左右两侧交汇于耻骨与肚脐之间的小腹部。

带脉有约束、调节腰腹部经脉的作用。如果带脉出现问题,则相应部位的脏腑也会功能失常甚至有器质性病变。举例而言,因经气不利,不通则痛,而见腰痛腹胀;因带脉失去固摄,升举无力,中气下陷而出现腰酸坠胀,小腹下坠胀满,子宫下垂等;因湿浊阻滞带脉而导致的妇女带下增多、淋漓不断,腹部肥胖等,甚则女子不孕,在男子则为阳痿。

由于经络系统遍布全身,内连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按摩经络穴位可起到强筋骨,通气血,壮脏腑的作用。这对于带脉也不例外。

按摩带脉可有两种方式:相对浅表的循经脉行走的按摩,可调节带脉经气,同时影响纵行的各条经脉的功能;相对深在的、长时间的按摩,可调节内在的肾脏、卵巢和子宫等器官。

具体按摩可点面结合进行。点即穴位或阿是穴按摩,找出酸胀部位,重点按摩;面即带状按摩,以掌摩、掌推、掌擦等作用于腰、腹部。常用带脉按摩步骤如下:

1.预备式 双目平视前方,微微闭合,双脚平放,与肩同宽或比肩略宽,呼吸调匀,全身放松。

2. 掌摩腰部 双手叉腰,虎口朝下,以双掌掌面环形摩动约30 次,以腰部有微热感为佳。

3.掌推腰部 双手掌分别放在腰部两侧,适当用力从腰部往骶部作推擦动作 30 次~ 50 次,由上到下,由中间到两边,力度由轻到重,以腰部有微热感为佳。

4.拳背揉腰部 双手握拳,将拳背骨节分别放于腰椎两侧,适当用力从腰部往骶部揉按 2 分钟~ 3 分钟,方向由上到下,由中间到两边,力度由轻到重。两拳应尽量向上,将拳背骨节放于脊柱两侧进行按揉,大致位于双侧肾俞穴。

5.双拇指揉腰 双手叉腰,虎口向上,将拇指分别放在腰椎两侧,其余四指附着于腰部外侧。缓慢地用拇指指腹在腰部由上向下,由中间到两边按揉,力度由轻到重。在按揉的过程中体会拇指下的酸痛感。可重点弹拨肌肉结节、条索处及腰部穴位。也可双拇指按压于酸痛点,可加大拇指的刺激力度。

6. 双掌擦肾俞 双手掌分别放在腰部两侧,适当用力从腰部往骶部作推擦动作 30 次~ 50 次,由上到下,由中间到两边,力度由轻到重,以腰部有微热感为佳。

7. 叩击腰骶 全身放松,双手握拳,以拳背叩击腰骶部,由上到下,由中间到两边,力度由轻到重,左右交替,共 20 次~ 30次。

8. 叠掌指端揉少腹 少腹是小腹的两侧,从髋骨前部到耻骨之间的部位。将两掌叠起,以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指端紧贴耻骨上缘,先向肚脐方向拨揉 10 次,再沿耻骨上缘拨揉 10 次。

9. 小鱼际斜擦少腹 将两掌分别放置于左右少腹部,以小指、无名指及小鱼际由外上向内下来回斜擦少腹,以透热为度。

带脉自我按摩从腰腹两部分入手,腰部点按、按揉以腰部经筋为主,可松筋舒筋,缓解软组织损伤性腰痛,同时运用推、摩、擦法可温肾壮腰;腹部点揉、推擦季肋部,可驱散肝经寒气,温通下元,调节生殖功能。总之,按摩带脉具有固肾温阳,壮腰,聪耳明目,祛湿减肥的作用,可防治腰膝酸软、耳鸣、耳聋、遗精、早泄、阳痿、尿频、月经异常、白带异常、肥胖等。

为了加强治疗腰痛的效果,还可取手背腰痛点和委中穴。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针灸四总穴歌诀里有句“腰背委中求”,也就是说腰背部疼痛可以选膝窝正中的委中穴进行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双腿微屈,以中指、示指和无名指揉按委中穴处 1分钟~2分钟,以局部有酸痛感为度。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带脉  强腰肾  按摩带脉  治疗腰痛  腰痛点  委中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冬季寒冷感冒发 八大穴位预防它        下一篇:

>> 返回经络养生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