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阳气趋收敛 顺时养生5“要点”
初秋是气温变化较大的一个时令。此时节的气候特点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证。
专家介绍,万物经历了夏季的茁壮成长,初秋是到了收敛生性的时候。人亦如此,需要收敛身心,达到从容平和、不急不躁的状态,将夏天向外宣散的神气慢慢收回来,收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因此应趁着秋天肺气生发,多做深呼吸,清肺气,呼吸吐纳。只有应秋天之气,让身、心、神处于“收”的状态,才是秋天该有的养生之道,如果忤逆了秋气的升降规律,该收的时候不收,这时就会得一种病:“飧泄”。“飧泄”是什么?就是晚饭没消化就排出去了。肺与大肠相表里,伤了肺,就伤了大肠,人就会大便稀溏。再者,肺为肾之母,肾主二便,肾失封藏之职,也会大便稀溏,人很快会虚弱下去。
初秋该如何养生?专家介绍,初秋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这个节气养生有以下要点:
防晒不可忘 初秋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指数依旧较强,不要因为天凉快了就忽视防晒,小心被“秋老虎”伤了皮肤。皮肤晒伤要尽快补救,首先要舒缓、镇定发红、发热的皮肤,再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养品护肤,加速细胞修护、再生,缓解皮肤晒伤、晒红的状态。
睡眠充足 夏天昼长夜短,天气闷热,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初秋后天气变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晚上10点入睡,适当午睡。
饮食清淡 保持饮食清淡,合理营养。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不吃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有利于提神醒脑。
加强锻炼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以早晚为好。登山、散步、伸懒腰都可缓解秋乏,只有体能充足,才能战胜季节交替时身体的不适。
健脾祛湿养脾胃 初秋是阴气和阳气、暑热和凉风、湿和燥“搏斗”最激烈的时期。秋气收敛,很容易造成体内郁热,引发病邪。专家提醒,初秋养生第一重任就是养护好脾胃,把体内藏着的暑湿赶出去,中土运转给力,则肝、胆、肺、胃升降有序。
另外,秋天燥气当令,燥为阳邪,最易耗伤津液,燥邪习惯经口鼻侵于肺,耗伤肺阴,出现肺燥,可表现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因此,秋季要滋阴润肺。
健脾养胃可以多食用赤小豆、薏米、山药、芡实、茯苓等。滋阴润肺则有芝麻、核桃、蜂蜜、银耳、百合等食材。如果既想养脾胃,又想润肺滋阴,可以试试药膳方山药百合大枣粥。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气温变化 睡眠充足 阴阳之气 健脾祛湿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贴秋膘”并非适合现代每个人 “秋燥肆虐”更应注重养阴 下一篇:秋季保健应注意的6大问题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