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练三伏的原则和要求有哪些?
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为闷热潮湿的日子。古人规定,初伏开始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时长十天;末伏始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时长也为十天。而中伏始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时长由立秋及其后两天是否出现庚日决定,十天或者二十天不等,因此“三伏”有30天和40天两种情况,后者比较多见,通常集中在阳历七八月份。
三伏名称出现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记载。《史记·秦本纪》曰:“秦德公二年初伏。”《汉书·郊祀志》注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这是较早对“三伏”中“伏”之得名由来的解释。唐代学者张守节云:“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这里的“避盛暑”不仅是指庚日,同时也暗示人应避其锋芒。
为什么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首先,“三九”和“三伏”分别对应着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间段,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字面上是指即使在天气恶劣的条件下,也应该坚持锻炼,意指平日更要积极锻炼。
其次,在寒冬、酷暑中锻炼其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比如,进行冬季长跑等锻炼能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抵御严寒,从而防治支气管炎、关节炎等冬季常见疾病。夏季锻炼的好处就更多了。一方面,夏季人体基础代谢率增高,选择夏季锻炼能更有效地进行减肥减脂;另一方面,锻炼能够提高人体的消化功能,解决食欲不振等季节性的胃肠疾患。
中医学认为,夏季是人体阳气鼎盛之时,夏季过度降温,如长时间开冷空调、过食寒凉等行为会诱发阳气损耗,造成湿浊内停等疾病。因此,为了达到“养阳”的效果,不仅要注意少食寒凉,更要进行适当的夏季运动,即“夏练”。
同时,由于夏季在五行中对应于“心”,因此中医学认为“春养肝,夏护心,秋养肺,冬补肾,四季养脾胃”。夏季锻炼对“护心”同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夏练可提高心脏的供血功能,以满足夏季高消耗的需求,夏练还可以降低心脏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使心率减慢,从而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夏练的原则和要求有哪些?
第一,夏练的目的是为了“养阳”,因此夏练的原则应是选取温和且出汗较少的运动,以免由于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反而损耗阳气。这方面,刚柔相济的中医传统保健运动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在“养阳”的同时还能起到治病的作用,推荐太极拳和八段锦两项运动,前者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促进心肺功能,减压降脂;后者可以补肾强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非常适合中老年朋友在夏季保健施行。
第二,夏练时机要选择好,最好放在饭后1小时左右。同时具体的时间也有讲究,晨练可促使阳气升发,但时间不宜早于6点;下午5点~7点,比较凉爽的傍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太极拳、八段锦、快走、游泳等。
第三,锻炼后适当补水。大量出汗容易导致人体盐分过度流失,诱发肌肉痉挛、脉搏加快等症状,特别是中老年人尤其要当心。因此“夏练”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分,饮水量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水温以20℃为宜,不宜过冰以防刺激肠胃。运动后也不要洗冷水澡,以防风寒入侵,诱发感冒。总的来说,制定夏练计划应根据个人的体质而定,量力而行,适当坚持,以愉快舒适为度。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古人既强调锻炼的重要性,又强调意志的坚持。希望大家在三伏天快快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充实、愉快地度过这段夏日时光。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夏季酷热多湿邪 中医养生三伏天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