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医药典故 --> “儒医”的由来

“儒医”的由来

由于儒学在封建社会各学派中有至尊至高的地位,因而“儒医”是医家中最向往的目标及最高的称誉,尤其是在宋代发展到了顶点,医学被认为是实现儒家理想的级重要途径。

由于儒学在封建社会各学派中有至尊至高的地位,因而“儒医”是医家中最向往的目标及最高的称誉,尤其是在宋代发展到了顶点,医学被认为是实现儒家理想的级重要途径。范文正公(仲淹)在年轻尚未得志时,有一次去灵祠祷告求签,求得签后他问道:“日后能成为宰相吗?”得到住持否定的回答后,范文正公便回答说:“日后如果不能成为宰相的话,就作一个良医吧。”范文正公认为:作良相固然可恩泽天下,既然神灵不允,自己命运不济的话,那么能实现救人解难心愿的,就莫如良医了。因为作为良医“上可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民之厄,中可以保身长全”,除此以外,没有比这更好的途径了。此后“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就成为旷世流风、儒士箴言,也为一些不得志的文人学士团下托词,聊以自慰。当然,要成为儒医,就必须有一定的儒学修养,宋代设立了特有的教育机构——医学,它完全仿照太学之例。宋徽宗还为此特地颁诏,将医学教育脱离专管宗庙礼乐的太常寺而隶属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从而使医学纳人儒学教育体系,以“教养上医,广得懦医”。并且按等级任命医学官员,使儒医的地位得到确立、巩固井提高,从而为文人雅士开辟了一条“医而优则仕”的道路。儒医的提倡实质上起到了以儒学帮助医学、改造医学,促进医学发展的作用。

宋代儒士往往以不知医为羞,不少士大夫亲自整理收集民间验方、家藏方,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陆游的《集验方》、苏轼和沈括的《苏沈良方》等都属于此类。同时,客观上受宋代儒学“格物致知”学风的影响,不少宋儒也将研讨医学作为格物致知的对象,如王安石即自称:“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谈,农夫女子,宁无所不问。”又如北宋末年曾官至通直郎的寇宗爽,宦游期间仍能留心医药,其发现当时本草著作不无脱误,于是深入实践,反夏验证,搜访十余年,终于写就《本草衍义》一书,宋太医学称此书“委是用心研究,意义可采”,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仍为研究本草的必读之物。又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写道;“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其也是弃儒从医的代表人物之一,后来终成一代名家。以后清代兵部尚书,官至湖广总督的吴其浚所到之处广收植物标本,绘制成图,编著成《植物名实图考》,为我国第一部大型区域性植物(药物)志,对植物的分类及本草分类均有较大参考价值。

此外,“儒医”之说还适应了当时相当一部分落魄文人的需要,既可以满足他们的神心理需求,又可用来谋求生计,借以度世。因举业不成、考试失利、国亡不仕或因忤罢官而改行从医井因此而卓有成就,成为著名医家者不胜枚举。如北宋东平的董汲少年时考进士落第,遂放弃仕途而从事医学,成为宋崇宁大观年间(1102年~1107年)的名医,著有《斑疹备急方论》、《脚气治病总要》、《旅游备急方》等,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再如宋代伤寒学家朱肱出身名门望族,元祐三年(1088年)中进士,历任雄州防御推官、知邓州录事、奉议郎等职,后因忤旨罢官。其虽身处逆境,但常以贾谊的“古之人,不在朝廷之上,必居医卜之中”以自劢,隐居杭州大隐坊,潜心医学,深人研究张仲景《伤寒论》一书,几易其稿,前后历经二十余年时间,终于著成《类证活人书》20卷。该书分析综合仲景的辨证论治,设为问答,以经证经,使仲景散乱之书而能提纲领,有条有理,对后世影响甚大。

其他如明代四大医学家之一的汪机,号石山,著有《外科理例》,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元代医学家葛可久著《十药神书》,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针灸学家杨继洲编《针灸大成》,明末清初医学科普家汪昂著《汤头歌诀》、《医方集解》,清代医家学陈念祖(陈修元)著《医学三字经》、《时方歌括》等……均为由儒而医或亦儒亦医者,构成了中国医学史上蔚为壮观的怖儒医群芳谱。由于他们的儒学修养功底较深,故朵后取得的成就往往大大高于一般的医家,在著书立说方面尤为突出,这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医学遗产与文化财富。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儒医”的由来  儒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古代中医药的志徽——阴阳鱼        下一篇:简文帝书《劝医论》

>> 返回医药典故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