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中草药名趣说

中草药名趣说

漫步中立药店,真是琳琅满目,药香馥郁,五色缤纷,美不胜收。什么人参、牛黄、狗脊、地龙、硫磺、首乌、木香……,它们分属于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这些各富特点的中草药,其命名是很有趣的。

漫步中立药店,真是琳琅满目,药香馥郁,五色缤纷,美不胜收。什么人参牛黄狗脊地龙、硫磺、首乌、木香……,它们分属于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这些各富特点的中草药,其命名是很有趣的。

以产地命名:如川连、川芎川贝母等,皆因主产于四川而得名;广藿香、广皮、广木香产于广东,建曲、建泽泻产于福建,云茯苓产于云南,关防风、关黄柏产于东北地区,因而得名;阿胶,因出产于山东省东阿县,故得其名;信石出信州,故名;苏合香,因产于古苏合国而得其名。

以药物的生长形态命名:牛膝,因其茎有节,形状膨大似牛膝而得名;人参,入药用其根,其形状如人形,故名;佛手,其形状似人手有指,故呼佛手;猪笭,其根块黑如猪屎,故有其名;金毛狗脊,其根形似狗脊,毛如狗毛,故得其名;其他如车前草沉香木通、公丁香马兜铃连翘两面针七叶一枝花八角莲木蝴蝶白头翁等皆以形态而得名。

以药物的生长特点命名:半夏,农历五月间成熟,恰巧是夏季过了一半,故得其名;夏枯江因每到夏至便枯黄萎谢而得名;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万年青因四季常青而得名;冬虫夏草,因其冬为虫,夏为草,成虫体与菌座相连而得名;冬青子,因冬季采摘其成熟果实而得名。

以药物特有气味命名:酸味的酸枣仁、甜味的甘草,苦味的苦参、辣味的细辛,皆以味而得名;五味子,其因“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五味俱全故而得名;鱼腥环因其叶具有鱼腥味而得名;败酱草,因其具有陈败酱的特异气味而得名;麝香、丁香、茴香、藿香、降香均以香味而得名;臭灵丹、臭茉莉、臭梧桐则均以臭味而得名。

以药物的颜色命名:许多中药具有各种天然的颜色,因此,药物的颜色也成了药名的来源之一。如红色的有红花赤芍丹参等;黄色的有黄柏、黄连黄芩大黄等;青色的有大青叶青皮青蒿青黛等;白色的有白芷白术白芍白薇白芨等;黑色的有黑豆、黑丑,黑芝麻等;紫色的有紫草紫花地丁等。

以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命名:植物以花入药的有菊花洋金花旋覆花等;以子入药的有莲子、莱服子、菟丝子枸杞子等;以叶入药的有艾叶、苏叶、淡竹叶侧柏叶等;以藤入药的有海风藤夜交藤鸡血藤等;,以根入药的有葛根芦根山豆根等;以皮入药的有丹皮、秦皮五加皮地骨皮等;以木质部分入药的有苏木竹茹等;以动物药用部分入药而命名的有蝉蜕、牛黄、鳖甲、龟板、鹿茸等;矿石入药的则有朱砂、赫石、滑石等。

以药物功效命名:防风能治诸风头痛,泽泻能清利水湿,益母草能治妇科病,千年健能“祛风延年”,远志能益智安神强志,骨碎补为治疗跌打损伤补骨碎之要药,因此而得名。威灵仙则因“威言其性猛,灵仙言其功效”而得名。王不留行为催奶之要药,“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而得名”。

以药物发现人的名字命名:如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因发现刀枪箭药,一敷即愈,人们便将此药唤“刘寄奴”。俗传潘州郎中郭使君匣,治疗小儿疾病多采“留求子”,后医家便称此药为“使君子”。何首乌,因顺州何田儿老来无子,服用此药后须发皆黑,老来得子,寿绵百余岁,故将此药取名“何首乌”。

以民间传说故事命名:牵牛子,传说是田野人服此药后病愈,牵牛酬谢而得名。淫羊藿陶弘景说:“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事此器所致,”故名淫羊藿。禹余粮,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将余粮抛弃在江边和山冈上,后来变成一种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的良药,所以人们称为“禹余粮”。石榴,别名安石榴,传说为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从安石国带回,故取其名。

以炮制方法命名:炮制方法不同,药物功用有别,故在药名前多冠以“炮制”名,如炙甘平、水飞滑石、酒大黄、焦白术、煅龙骨、盐知母血余碳、法半夏、煨葛根、炮干姜、朱茯苓、巴豆箱等。

以译音或诣音命名:有些药材,国内不出产,多从国外进口、因而常用泽音,如毕驳,产自印度,称为“毕驳梨”,进内地后则宜呼“毕驳”。其他还有阿魏、毕澄茄、诃梨勒等,都是根据译音得名。有些药材则由谐音转化而来,如三七(山漆)、山奈(山赖)等。

因避讳而易名:在封建时代,对于君主或尊长,不能直接说出名,称之为“避讳”所避之字称为“讳”,开始是为了表示尊敬,后来讳法渐严,若犯了讳,轻者革除功名,重者满门抄斩。有些中药名,随若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更着名字,如山药书原名“薯预”,因避唐代宗名“李预“讳而改为“薯药”雇到了宋朝时,因避宋英宗赵署名讳而改为“山药”,后一直沿用至今。还有“玄胡索”,宋朝时因避宋真宗“赵延”名讳而将“延胡索”改为“玄胡索”到清朝时,因避康熙玄炸名讳又将“玄胡索”改为“元胡索”。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草药名趣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中医与“三”        下一篇:中医养人,书法养心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