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从佛心仙技谈中医传承创新

从佛心仙技谈中医传承创新

明代医家裴一中在《言医·序》中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这就启示我们,在医德医术的修炼上,应一以贯之地秉承古圣先贤佛心、仙技的珍贵传统。

目前,随着《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中医药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长期以来存在的医思维弱化、中医技术“西化”,甚至缺乏中医自信等诸多突出问题,仍在制约着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当前中医人应站在一个学科命运的高度来俯瞰自身,思索未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多年从事中医师承教育实践,坚守“佛心仙技笃于行,契理契机契基因”理念,对传承创新,和优秀中医人才培养,发挥了较好作用。爰择其要,粗陈于下。

佛心仙技笃于行

明代医家裴一中在《言医·序》中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这就启示我们,在医德医术的修炼上,应一以贯之地秉承古圣先贤佛心、仙技的珍贵传统。

佛者,慈爱为怀,普济众生;仙者,才智出众,技艺超群。因此,修炼医德的关键,就要把儒家仁学思想、大医精诚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行为准则之中,其系修炼高尚医德的基础。医学就是人学,为医要先学做好人。医者应秉承传道、修身、济世的精神,以仁爱为怀,要做诚实之人,要有平等之心,对病人一视同仁,真诚服务,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从而为中医学的传承创新贡献自己的才智。

专业技术欲达到“仙技”水准,必须以临床实践为中心,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把科学研究的着力点放在临床研究上,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放在首位,以临床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临床。中医药学是一门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其理论和诊疗技术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形成,临床实践既是创新发展的源泉,又是检验创新成果的试金石,对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坚持师承学习是提高临床水平的捷径,要把学名师、先贤的经验与个人经验的积累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反复临床中得到验证,最终形成自己的学术建树和临床能力,这是实现有效传承的标志。

佛心仙技的修炼,必须持之以恒,扎实实践,不可浅尝辄止。南齐·褚澄《褚氏遗书·辨书》提出:“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所谓博、多、屡,无非强调博览群书,广事临证,反复实践的重要性。

契理契机契基因

佛学中有一句经典话,叫做“契理契机”。所谓“契理”就是佛教弘扬的佛法,他是由众生自行觉悟实现的。对于中医学而言,“理”就是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的基本理论、原则,这就是我们要传承的核心内容。“契机”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根机,意即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人的根机不同,教育的方法就不尽一致;另一个是时机,就是弘法要随时代的改变,而符合社会、人心的需求。对中医药学而言,时代变了,传承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中医人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如能像佛教众生对弘扬佛法那样虔诚,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无疑将为中医学的传承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中医学的“契理”。首先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医药根植于中华文化,而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医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中医技术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并因文化而传承。离开了医术,中医文化就没有内容;离开了文化,中医技术也无法承载。只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学。

中医经典多为圣贤之作,是中医学医学理论体系的源头、理论框架、诊疗规范、诊疗精华的代表,只有坚持研读经典,才能把握中医药传承的基础,也是夯实中医基本功,系统掌握中医理论和诊疗体系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加强中医药传承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如《黄帝内经·素问》序言中评价该书“其文简,其义博,其理奥,其趣深”。《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此论既描述天地运行大道之幽微难测,更在描述医之大道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中医经典立意之深,境界之高。《伤寒杂病论》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其中《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详载之200多种方剂,都为中医临床提供了宝贵的诊疗技术和经验。所以不研读经典就无基本功可言,更不足以做岐黄传人。

中医学的“契机”。要与时俱进,注重传承与创新结合,既要认真地传承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又要积极引进和使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努力推动建立符合中医药实践特点的中医药科研方法学体系,丰富和发展生命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中医药各方面的实践,以符合新时代的新目标。更要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以院校教育为主的基础上,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搭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平台,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研究,探索建立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机制,构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体系,推动中医药传承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

中医学的“契基因”。中医学重视传承创新,但绝不能“转基因”,中医人必须姓“中”。当前中医思维的缺失,缺乏中医自信,临床能力不强,甚至“西化”、背叛中医者不乏其人,严重影响了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强调坚持系统、功能、直觉的思维方式,并不排除借鉴西医学的分析、结构、实证的思维方式,以实现优势互补。如利用西医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明确疾病的诊断,对于判断、提高临床疗效,防止误诊漏诊,规避医疗风险是必要的,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更何况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在吸收当代先进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X线、放射治疗等技术,并非西医学的专利,作为现代中医人,完全可以将其为我所用。关键是借鉴而“不离宗”,不能用现代的“高科技诊”代替传统的“中医四诊”,更不能迷失自我,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必须坚持“中医思维”。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佛心仙技  中医传承创新  医德医术  古圣先贤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采桑女伴淑且真 桑药入方功最神        下一篇:蛤蚧脰能鸣 蟾蜍眉有毒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