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仵作与古代的法医

仵作与古代的法医

“仵作”是现代法医科学体系中不得不提的名词。

“仵作”是现代法医科学体系中不得不提的名词。

公元前1000年左右,华夏大地就出现了一支类似现代法医专业的吏役,他们活跃在各地衙门里从事着司法检验工作。这些吏役本源于卖棺屠宰之家,后来逐步受用于官衙,但没有官位、官品,平时仍以为丧家殓尸送葬为生。随着刑案的不断增加,他们的身份逐步演变成官衙法定检验吏役——仵作。在科技不发达的漫长时代里,正是他们取证检验得出的证据,弥补了官僚们仅凭主观臆断、轻信口供办案的缺陷,对现代法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隋唐时代,“仵作”一词就已经出现,但当时的“仵作”泛指帮助丧家埋葬的人。从隋唐至五代时期,随着社会对“仵作”职业的需求,还衍生出了专门负责殡葬业的行会组织。据《玉堂闲话》记载:这类民间行会的成员叫作“仵作行人”。

在宋代的官府衙门里“仵作”已参与具体办案,并且有了明确的分工,就是负责处理尸体,并在检验官指挥下喝报伤痕。当时的“仵作”还被老百姓称为“闭头”。他们的同行有“坐婆”、“稳婆”,在遇有妇女下体检验时,“坐婆”方才参加办案。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医集注《洗冤录》的作者宋慈(1186-1249),把“仵作”之职提升为科学。他曾四次担任南宋省一级的司法官——提刑。在他为官的20余年间,始终“以民命为重”,采取“审之又审,不敢葫一毫慢易心”的严谨态度,深入查访,不畏权势,积累了丰富的检验经验。

《洗冤录》记录了一种蒸骨验伤的方法:把一具尸骨洗净,用细麻绳串好,按次序摆放到竹席之上。挖出一个长5尺、宽3尺、深2尺的地窑,里面堆放柴炭,将地窑四壁烧红,除去炭火,泼入好酒二升、酸醋五升,趁着地窑里升起的热气,把尸骨抬放到地窑中,盖上草垫,大约一个时辰以后,取出尸骨,放在明亮处,迎着太阳撑开一把红油伞,进行尸骨的检验,“若骨上有被打处,即有红色微荫,骨断处其接续两头各有血晕色。再以有痕骨照日看,红则分明是生前被打。骨上若无血荫,踪有损折乃死后痕”,亡者的死因就在红油伞下展现,现代科学证明了红油伞吸收了阳光的部分射线,使当时的检官看到了他想看的事实。

宋慈的痕迹检验、尸体鉴定等获取物证的方法,应该是13世纪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备的检验技术。而且,宋慈在《洗冤录》中提出的检验四原则,即实事求是原则;不轻信口供原则;调查研究原则;验官应亲自填写“尸格”原则,即使在今日,法医检验仍须遵守。

宋慈的《洗冤录》突破了传统的单纯记述刑狱故事的局限,把我国古代法律学和医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体现象、现场检查、尸体检查情况的归纳,整理出一整套符合科学原理并与现代医学相吻合的法医检验方法,实为集宋朝以前法医学尸体检验之大成。

《洗冤录》问世后,立即被颁行全国,成为宋朝以及历代刑狱官办案必备的参考书。从事司法检验工作的官吏、仵作,大多会随身携带一部线装《洗冤录》。若在检验尸伤时遇有疑难,就打开它,从中寻找解决的方法;审案定刑,上驳下复,也以它为指南,即使是国家法律也不及它的权威。《洗冤录》在我国被沿用的八百余年里,还被译成韩、日、法、英、荷、德等文字流传世界各地。因为宋慈的努力,“仵作”被逐步提升为案件侦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仵作  古代法医  洗冤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皇帝与中药        下一篇:晨斋枸杞一杯羹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