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诊断 --> 中医切诊 --> 伏脉之单脉介绍

伏脉之单脉介绍

《脉经》:伏者霍乱。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关上脉伏,中焦有水气,溏泄;尺脉伏,小腹痛,癥疝,水谷不化。

脉经》:“伏者霍乱。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关上脉伏,中焦有水气,溏泄;尺脉伏,小腹痛,癥疝,水谷不化。”

《脉诀》:“伏者阴也,主毒气闭塞三关,四肢沉重,手足时冷。积气胸中寸脉伏,当关胸癖常瞑目,尺部见之食不消,坐卧非安还破腹。”

《千金方》:“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是诸气上冲胸中。关上脉伏,有水气溏泄。尺脉伏,小腹痛,瘢疝,水谷不化。”

《仨因方》:“伏为霍乱,为疝瘕、为水气、为溏泄、为停痰、为宿食、为诸气上冲、为恶脓死肌。”

《诊家枢要》:“伏为阴阳潜伏,关膈闭塞之候,为精聚、为瘕疝,为食不消,为霍乱、为水气、为荣卫气闭而厥逆。关前得之为阳伏,关后得之为阴伏。左寸伏,心气不足神不守,常沉忧抑郁:关伏血冷腰脚痛,及胁下有寒气,尺伏肾寒、精虚,疝瘕寒痛;右寸伏胸中气滞,寒痰冷积,关伏中脘积块作痛,及脾有停滞,尺伏脐下冷痛,下焦虚寒,腹中痼冷。”

濒湖脉学》:“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诊家正眼》:“伏脉为阴,受病人深,左寸血郁之愆。伏于右寸,气郁之殃,左关值伏,肝血在腹;右关枢伏寒凝水各,左尺伏见,疝瘕可验,右尺伏藏,步火消亡。”

《医学入门》:“伏困邪闭成霍乱,积疝溏泄贯脓窠,寸伏痰热尺寒积,关伏寒热两为疴,蓄水停痰气厥逆。”

《古今医统》:“伏因有积,脉藏不出,左寸脉伏,神不守舍,右寸逢伏,毒发寅午戌年,关尺伏逢为积或因痛极。”

《景岳全书》:“此朝阳潜伏,阻膈闭塞之候,或火闭而伏,或塞闭而伏,或气闭而伏,为痛极,为霍乱、为疝瘕、为闭结、为气逆、为食滞、为忿怒,为厥逆水气。”

《脉确》:“伤寒欲汗阳邪解,厥逆脐疼温药服,寸司呕吐关司痛,尺部疝瘕利水谷。”

《脉诀汇辨》:“伏脉为阴,受病人深。左寸伏者,血郁之愆;伏在左关,肝血左腹;左尺得伏,疝瘕可验;右寸伏者,气郁之殃;伏在右关,寒凝水谷;右尺得伏,少火消亡。”

《脉诀刊误集解》:“伏主毒气闭;三关,四肢沉重手足时冷。积气胸中寸脉伏,当关肠癖常冥且,尺郁见之食不消,癥瘕攻痛还破腹。”

《诀启悟注释》:“伏脉为阴,受病人深,阴遏阳伏,获汗为珍。右寸脉伏,邪伤卫征;左寸脉伏,邪伤营征;左关脉伏,肝血在腹,右关脉伏,寒凝水蓄;左尺脉伏,疝瘕结核;右尺脉伏,火哀阳伏。”

《三指禅》:“伏脉症宜分,伤寒酿汗深,浮沉俱不得,著骨始得寻。”

《脉如》:“伏脉主寒凝经络脏腑,或霍乱吐泻,腹疼沉困,或宿食沉蓄,或老痰胶固,或厥逆重阴。”

《脉理求真》:“伏为阻膈闭塞之候,或火闭而伏,寒闭而伏,气闭而伏,其症或见痛极疝瘕,闭结气逆,食滞忿怒,厥逆水气。”

《脉学阐微》:“凡牙伏幽深,则脉常隐伏不出,如湿邪阻膈,火闭、寒闭、气闭、疼痛郁结之症,及吐泻太过之际,多见伏脉。左寸伏,头眩痛,胸堵闷、心悸、气短,有时隐痛;左关伏,头眩痛,肝气上冲肋胀痛,心烦喜怒,脘满不思食;左尺伏,肾虚腰痛,少腹胀满,疝瘕寒痛;右寸伏,胸满气短,咳嗽气促痰多,胸中痹硬;右关伏,胃脘胀满不思食,中脘积聚疼痛;右尺伏,脐下冷痛,寒气挛急。”

伏脉主病,诸家多言闭塞之候。然伏脉有虚证、实证之别,实证多寒、热、气闭,邪气阻滞,气机壅塞,气血部结,脉气不能宣畅,潜伏不显,非按之筋骨不得。《脉经》谓伏者霍乱,胸中逆气;《三团方》谓疝瘕、水气、停痰、宿食;濒湖谓腹痛、积聚;景岳谓忿怒、闭结,皆其类也。周学海谓:“伏者,有邪与正相迫。有正与正相迫,正与正相追者,阴阳相争而不相下,并行一道,气机壅窒,不能旋转,如两人对行,狭巷抵触,而各不得进也,此升降乍乱,大怒甚恐者有之。

邪与正相迫者,如大寒甚暑,中之者卒不知人,是邪气猛来格拒于外,使正气不得通行也。虚证多为久病气血亏损、元阳大伤,血脉运行无力以升,故脉亦显沉伏于筋骨。”《脉经》所谓“尺脉伏,水谷不化”,李中梓所谓“少火消亡”,滑寿所谓“左寸伏,心气不足神不守,尺伏肾寒、精虚,皆其类也”。周学海叉谓:“伤寒有通脉四逆证,此元阳大伤,阴邪上掩人心也,伏而几于脱矣,皆正气内怯而脉伏,伏脉之虚证也。少阴病,下利不止,厥逆无脉,用白通肠加猪胆汁服之,脉微续者生,暴出者死,为其近于脱也。大抵困寒热而脉伏者,为正伏脉,其证必郁于中而不畅;因下利而脉伏者,为兼脱脉,其证必陷于下而不固,因喘嗽而脉隐脉缩者,久伏致脱,上下气膈,阴阳已离也。”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伏脉之单脉介绍  伏脉之单脉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结脉之相兼脉介绍        下一篇:伏脉之相兼脉介绍

>> 返回中医切诊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