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医药诗词 --> 无竹使人俗

无竹使人俗

竹笋有利水、益气、养胃、祛痰之功,对于消化不良、肺热咳嗽、热病烦渴、小便黄赤都有治疗作用,同时能防治麻疹。现代研究认为,它含的高蛋白质和纤维素,对胖肥症和心血管病患者有益。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宋·苏东坡

诗词赏析

苏东坡对竹子的酷爱是有名的主儿,从他的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出一二,看来这不是虚夸。他把生活中常食的肉与竹子相比,认为竹子的地位比肉更重要。在他的诗中,起码揭示了两条在今日看来仍符合科学的道理:一是食肉对人的身体是必要的,“无肉令人瘦”,经常不吃肉,就会影响人的机体发育,使人消瘦;二是种竹子对陶冶人的情操有重要作用,“无竹使人俗”,不种竹子就会使人的生活显得无味。

健康话题

在这首诗中,作者用比较的手法,强调了对竹子的钟爱,得出了竹子比肉更重要的结论:“可使食无肉”,宁肯去忍受“瘦”的折磨;“不可居无竹”,也要去享受竹的优雅。

竹是高雅植物

竹子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受欢迎的植物,其最受人们欣赏之处,莫过于其清香之气、淡雅之风。作为绿色植物,它带给人的是四季常青、无限生机。它的品种很多,目前已知的就有百种以上。我国四川长宁有一座“竹海公园”,占地6万余亩,有竹子几十个品种。坦桑尼亚有一种淌酒的竹子,竹管中可淌出30度的白酒,味道醇厚,清香可口,还有健脾、清心、解暑的功效。人们常见到的可供观赏的竹子很多,如凤尾竹、龟背竹、紫竹、斑竹、金竹等,足有上十个品种。竹子是菜,它的嫩苗竹笋,是可供食用的部分。既含有极高的营养素,又有鲜美的味道,有“素食第一品”的称谓。以它清炒、配肉、配菜,都可得到美的享受,宋代诗人杨万里用“顿顿食笋莫食肉”的诗句来形容它也算不过分。除人食外,它更是国宝大熊猫的食粮,熊猫的宝贵因素中包含有它的因子。竹子还可以加工成渔具,用作建筑材料,以及搭窝棚、制凉蓆、编竹簾,做家具等,精美的竹制工艺品可以出口为国家换取大量外汇。

竹是洁净中药

竹子作药,是有典可查的。入药部分几乎囊括它的全身。竹笋有利水、益气、养胃、祛痰之功,对于消化不良、肺热咳嗽、热病烦渴、小便黄赤都有治疗作用,同时能防治麻疹。现代研究认为,它含的高蛋白质和纤维素,对胖肥症和心血管病患者有益。竹叶,鲜品入药最好,既可单味泡水当茶,又可配入复方使用,主要作用是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伤寒论》中的竹叶石膏汤,是用它治疗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的;《外台秘要》中的竹叶汤,是用它治疗烦热口渴的;《圣惠方》中的淡竹叶粥,是用它治疗小儿内脏风热、精神恍惚的;《医方简义》中的导赤散,是用它治疗心移热于小肠、口糜淋痛的。古今方中,用竹叶的居多,《药品正义》赞它曰:“清气分之热,非竹叶不能。”竹衣是竹杆内的衣膜,有喉哑劳嗽之治。《景岳全书》中有竹衣麦门冬汤方一首,以竹衣配麦门冬、竹沥、竹叶、茯苓、橘红、杏仁桔梗甘草等煎汤内服,对劳瘵痰吼、声哑不出难治者有显效,至今还被演艺界一些发声演员作为护嗓养音之用。竹茹是竹子茎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入药尚有淡竹茹、青竹茹、竹皮、麻巴、竹二青等异名,是临床常用之品。具有清热凉血、化痰止呕之功,古今医家中运用的心得颇多,也涌现出了不少经方、名方、验方。如《金匮要略》中的橘皮竹茹汤、竹皮大丸,《类证活人书》中的青竹茹汤、《千金方》中的淡竹茹汤、《圣济总录》中的竹茹汤、《三因方》中的温胆汤、《济生方》中的竹茹膏等,分别记录着它治疗烦热、呕吐、呃逆、痰热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恶阻、胎动、惊痫的功劳。竹实、竹心、竹黄、竹精,也有药用价值:竹实有益气作用,陶弘景说:其“状如小麦,堪可为饭”。竹心清心除烦、消暑止渴,清晨采摘入药,外敷内用皆可。竹黄清热豁痰、凉心定惊,凡热病神昏谵语、中风痰迷不语、小儿惊风抽搐者用之皆好。竹精专治汗斑,以色清、无臭味者为好。

【链接】 竹“生”药

竹子除直接入药外,还可以取出连带的药来。它们一是竹沥,即用火烤灼淡竹茎而浸出的液汁,《本草衍义》说它是“痰家之圣剂”,《本草选》说它是“阴虚有大热者(之)仙品”,《本草逢原》说它“善透经络,能治筋脉拘挛”。竹沥有清热、化痰、镇惊、利窍的作用,成为治疗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和破伤风的要药,古医籍《千金方》、《梅师集验方》、《全幼心鉴》、《兵部手集方》、《广利方》、《简便单方》、《古今录验方》中都有具体运用的创制。二是竹蜂和竹蠹虫,它们分别是在竹中筑巢的蜂和食害竹质的虫子,前者清热、化痰、定惊,治小儿惊风、口疮咽痛;后者治小儿头疮。就是竹蠹虫蚀害竹杆后的蛀屑(入药叫“竹蛀屑”)也有用途,可治聤耳出脓、水汤火伤、湿毒臁疮等。(作者单位为中华中医药学会)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苏东坡  竹子  竹笋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力拔山兮气盖世        下一篇:国医大师王琦新春献词

>> 返回医药诗词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