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医药诗词 --> 刘禹锡枸杞诗

刘禹锡枸杞诗

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香泉树有灵。翠黛叶生笼石,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木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

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香泉树有灵。

翠黛叶生笼石,殷红子熟照铜瓶。

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木形。

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

枸杞《本草纲目》记载:“枸杞,补肾生精,养肝,明目,坚精骨,去疲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

枸杞子有滋补肝肾,明目,益面色,长肌肉,坚筋骨之功效。久服有延年益寿,延缓衰老之效果。“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精。”等。

【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

【主治】: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精。①陶弘景:“补益精气,强盛阴道。”②《药性论》:“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③《食疗本草》:“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入,去虚劳。”④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引饮,肾病消中。”⑤《纲目》:“滋肾,润肺,明目。”⑥《本草述》:“疗肝风血虚,眼赤痛痒昏翳。“治中风眩晕,虚劳,诸见血证,咳嗽血,痿、厥、挛,消瘴,伤燥,遗精,赤白浊,脚气,鹤膝风。”

【性味归经】:甘,平。①《别录》:“微寒,无毒。”②《药性论》:“味甘,平。”③《食疗本草》:“寒,无毒。”入肝、肾经。①《本草汇言》:“入足少阴、足厥阴经。”②《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③《要药分剂》:“入肝、胃二经,兼入肺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熬膏、浸酒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①《本草经疏》:“脾胃薄弱,时时泄泻者勿入。”②《本草汇言》:“脾胃有寒痰冷癖者勿入。”③《本经逢原》:“元阳气衰,阴虚精滑之人慎用。”④《本草撮要》:“得熟地良。”

【药物配伍】:配菊花,共用于肝肾虚损之目昏瞻视,目生云翳,有明目之功。配熟地黄,相须为用,共用于肝肾阴亏之腰膝酸软,月经不调,遗精,早衰之候,亦可用于肝肾精血不足之头晕,耳鸣,二目昏花等候。配北沙参,用于肺胃阴伤之咳嗽咽干,阴虚肺痨,消渴瘅中,热病伤阴之候。配女贞子,用于肝肾精血不足之头昏目眩,视物不清,目生云翳或暴盲,须发早白,腰膝酸软等候,相须为用。配菟丝子,合用于治肾精不足,肝血亏损之二目昏花,视瞻昏眇,遗精早泄,头昏耳鸣,腰痛。配何首乌,平补肝肾,益精补血,乌发强筋。配麦冬,用于热病伤阴,阴虚肺燥,消渴瘅中之候,有协调作用。配黄精,可滋阴补血,枸杞助黄精养阴润肺,黄精助枸杞滋补阴血,相须为用。

枸杞子是一种已经走入千家万户的保健食品,因为它鲜红的外衣,近似血色,所以很多人对它的偏爱远远胜过其他补药。《本草纲目》中说枸杞子能够“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

补精气不足,养颜,肌肤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枸杞子一年四季都可以服用。那么一年四季应该怎样配伍达到它的最佳效果呢?

春天,万物复苏,人体阳气渐渐升发。枸杞味甘平补,春季可以单独服用,也可与味甘微温之品同时服用,助人阳气生发,比如说黄芪等。

夏日炎炎,人们总是渴望一壶甘凉的茶水消除暑热,枸杞子味甘,如果配伍菊花、金银花、绿茶等,饮用后感觉心旷神怡。尤其是与菊花配伍,可以滋阴明目,清除肝火。

秋季树叶凋零,空气干燥,人们总感觉到口干唇裂,皮肤起屑,用很多润肤霜也难以抵挡萧瑟的秋风。这个季节吃枸杞子需要配滋润食品,比如雪梨、川贝、百合玉竹等,效果更好。当然,也可以配用一些酸性的食品,如山楂等,以达“酸甘化阴”之效。

进入冬季,人们将自己裹进厚厚的棉衣中以助自身阳气抵御寒冷。枸杞子能够平补阳气,天天服用,特别是配伍羊肉、肉苁蓉巴戟天、金匮肾气丸等一起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生长,抵抗自然界严寒。

不过,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如此美食的,那些脾胃虚弱有寒湿、泄泻者;外感热邪时等都不能吃枸杞子,否则会雪上加霜。

最适合吃枸杞子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

任何滋补品都不要过量食用,枸杞子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子比较合适;如果想起到治疗的效果,每天最好吃30克左右。现在,很多关于枸杞子毒性的动物实验证明,枸杞子是非常安全的食物,里面不含任何毒素,可以长期食用。

枸杞子的传统药用价值:

1.枸杞子对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还有免疫调节作用。2.枸杞子有抗肿瘤作用。

3.枸杞子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4.枸杞子有保肝及抗脂肪肝的作用。

5.枸杞子能刺激机体的生长,对某些遗传毒物所诱发的遗传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6.枸杞子对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

7.枸杞子能影响下丘-垂体-性腺轴功能,并有较好降血糖作用。

8.枸杞子可增强生殖系统功能,加强离体子宫的收缩频率、张力及强度。

9.枸杞子可增加小鼠皮肤羟脯氨的含量,显著增强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延长其游泳时间,抗疲劳。

10.枸杞子有一定降压作用。

延年神药

相传有一书生体弱多病,到山中寻仙求道,遇到一年轻女子正在痛骂一年迈妇人,于是上前指责那年轻女子违背尊老之道。那女子听了,笑道:“你当她是我什么人?她是我的儿媳妇。”书生看来看去,怎么也不像,遂追问缘由。那婆婆说:“我是一年四季吃枸杞,春吃苗、夏吃花、秋吃果、冬吃根,越活越健旺,头发黑了,脸也光润了,看上去如年轻女子一般。”书生听了这番言语,回到家里,多买枸杞服食,后来活到八十多岁。

唐代润州的开元寺里有一口井,井旁长有很多枸杞,高的有一、二丈,其根盘结粗壮,寺里人饮此井水,人人面色红润,至八十而头不白、齿不掉。自古以来,枸杞就是滋肝补肾的不二选择,作为传统名贵中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药典对枸杞的功效均有论述。

神农本草经》:“药分上、中、下三品,无毒健体为上,枸杞即属为数不多上品之一。”

《本草纲目》:“枸杞滋肝补肾、润肺、生精益气……发白返黑、齿落更生。”

《本草正》载:“枸杞子味甘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阳衰,助阳而能使阳旺。”

《中国药典》记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目昏、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糖尿病等。”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枸杞含有胡萝卜素、甜菜碱、维生素A、B1、B2、C和钙、磷、铁等。

在“不食人间烟火”理念的指引下,道家一直苦苦追求能令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其中,枸杞就是一种很为道家推崇的“仙药”。道家传说,千年枸杞,其根形如犬状者,方士称“西王母杖”,所以枸杞树根又被称为“仙人杖”。道家典籍《续仙传》中记载,有个叫朱孺子的人,幼年开始修道。有一天,他在溪水边看到两只花犬,觉得很奇异,就去追赶,但两只花犬跑到枸杞树下就不见了。于是,他掘开泥土,发现枸杞的根与花犬十分相像,便把枸杞根煮而食之,不久后飞升上天得道成仙。

明朝年间,传说曾经有位少女才艺双全、心灵手巧,绣遍天下花木,唯独没绣过枸杞花。于是,她发誓要绣幅素雅动人的枸杞花。这年春天,姑娘不远万里来到宁夏境内,想看枸杞树开花。然而,到了这里却发现满眼是无尽的戈壁,裸露的荒凉,独有一丛丛光秃秃的枸杞树。

老人们劝她:“姑娘,我们在这里住了好多年,从未见过它开花,只见过地上的花瓣。”姑娘说:“既然有花瓣,那一定开过花。”于是,她在枸杞树旁住下,日夜望着树枝。等呀等,枸杞还是没开花。可姑娘毫不气馁,仍然日夜守候。这天黎明时分,姑娘突然闻到一股淡香,她赶紧走出房间,只见枸杞树花开了!那枸杞花开得密集而热闹,浅紫色的小花在晨光下默默地绽开着,洋洋洒洒,微笑着迎风摇曳,像一群欢乐的小精灵。她连忙用备好的笔墨临摹,可谁知,画到一半时,花一下全谢了。姑娘伤心地哭了起来,不久竞忧郁而死。奇怪的是这一年整片地里的枸杞树繁花似锦、璀璨夺目。当地人说,这是姑娘的魂魄融进了枸杞树里。因此,枸杞树也就有了灵性。民间常借枸杞树来赞颂坚强勇敢、勤劳善良、执著追求的人们。

又有一传说,清朝时期,宁夏有一官员,闲暇无事,种下枸杞种子,辛勤培育成了枸杞树,枝叶婆娑,郁郁葱葱,结出了一串串鲜红的枸杞果实。后来因为他年老体衰,患上眼病,整日忧心忡忡。一天,他隐约看见枸杞树上有位美丽的姑娘,信手递给他数粒饱满的果实,让其吞服。他照做后,不久眼病痊愈。此后这位官员年复一年地将枸杞果实分给众多患有眼疾的病人,治好了成千上万的患者,深受当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自此,宁夏境内人民广栽枸杞树,至今不忘这位好心肠的官员。

千百年来,这些亦真亦幻的故事让枸杞变得神奇无限、充满魅力。如今,在每一粒鲜活红润的宁夏枸杞之中,那种浪漫而神秘的色彩依然孕育着一种经久不衰的力量。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刘禹锡  枸杞诗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药苑诗坛话车前        下一篇:国医大师王琦新春献词

>> 返回医药诗词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