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阴损寒化引发多种病案的自我诊断和治疗

阴损寒化引发多种病案的自我诊断和治疗

阴损寒化之体质于去年初引发我多种病案。如:结肠癌、重症肌无力症、脾胃虚弱症、支气管哮喘、痰饮、口腔溃疡、高脂血症、中风等。

阴损寒化之体质于去年初引发我多种病案。如:结肠癌、重症肌无力症、脾胃虚弱症、支气管哮喘、痰饮、口腔溃疡、高脂血症、中风等。每日大便6-7次,于是,我分别找了数位中医师诊疗,吃了他们给我开的处方药后,不但不见好转,每日大便反而增加到了26次;试问:谁敢再继续找他们看病哪!(其中一位中医的处方更是奇葩,当我吃完他的药两小时后,令我整个腹部像猫抓撒裂般疼痛难忍。)所以,我只好改弦易辙,就到本市的一家新华书店去看书,发现了几本“火神派”方面的书,一看之下爱不释手,不惜血本地将它们买了回来,看完后,结合自己的体质一分析,才晓有“衡量阴阳的两把尺子”,也才知自己的体质是“阴损寒化”之体质。真是可悲可叹,这些医生们不辨阴阳,难晓寒热,就知跟着西医的诊断走,南辕北辙来定病案,开方抓药,不顾病人的痛苦,导致反逆结果也就必然了。通过本人对自己的病案的诊断和分析后,自己对自己开了第一个处方药,到药店抓完药煎煮好后,待冷却吃完两付药,大便逐日减少,心想这一下成了,就逐步采取了先治重病、先脾胃后再其他病案的治疗原则,直到今天,一日一次干便,其他病症也得到妥善解决。这等于自己救了自己一命,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乐哉!

一、结肠癌:

病案体征:结肠癌是消化道常见肿瘤,因我平时喜吃肥甘厚味,又于此症隐敝性很强,发展缓慢,单位组织检查身体时也未能检查出此病的异常,由于本人在大学学的无线电,参加工作后搞的是电子设备维修工作,平时不喜欢中医,就没有看过中医书,此次得病后,只好“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来应对了。

在我平时的生活中,“火”上炎于口腔,溃疡常发,尝时生冷饮食,对膏梁厚味,暴饮暴食,以致食滞中焦,伤损肠胃。《冯氏锦囊》明确指出:“肠痈是膏梁积热所致。”《外科正传》亦云:“肠痈者……饥饱劳伤,……或生冷并进,以致气血乘危,湿动痰生,多致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而成。”凡此种种足能说明结肠癌与饮食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走路暴急,跌扑致劳伤,可致肠络受伤,瘀血凝阻于肠而成痈,特别是在暴食之后,负重累累最易导致肠痈。《外科正传》认为:“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导不能舒利,败血浊气气壅遏而成。”《外科医镜》亦云:“登高蹲下,跳跃挫跌,致瘀血凝阻肠中,而成肠痈。”这说明跌扑内伤对本症的巨大杀力。

吾之症,腹濡而痛,常时大便鲜血,黑血黑便,便秘交替常作几年,纳差,舌淡,苔薄白。

食欲不振,夹有未消化食物,面黄色萎,腰腿酸软,无法补充营养,体重下降,腹部时有包块,便条细长而不会断,呈现较深凹陷轮角。

对本症的治疗,根据现状症况,可判断肠痈特征,而进行恰当的处治。应采取根据病人的体质、虚实寒热而取不同的措施。

处方:附子薏苡仁败酱草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皂角刺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

方解:附子振奋阳气,薏苡仁利湿,皂角刺助薏苡仁利水消痈;以四逆散、四君汤加味治脾胃虚弱、固肠止泻;若大便先干后稀时加晚蚕砂20克;便血量多者加白芨10克,或加伏龙肝,即灶心土;茯苓、白术去脾湿,若效果不大,再加苍术佩兰、藿香去湿;肾阳过虚者加淫羊藿、巴戟天、肉桂各10克;服本方三到四个月,该病案已愈。

文献摘要:《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篇》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需,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以附子败酱散主之。”

《外科正传》:“初起,小腹疼痛,小便不利,六脉微缓,不作寒热者轻。已成,小腹肿而坚硬,小便数而不利,六脉洪数者险。已溃,时时下脓,里急后重,日夜无度,疼痛不减者重。溃后脓腥臭秽,或流败浊瘀,虚热更增,不食者死。

二、痿症:

病案特征:

痿症是指两足肢痿软无力,近表筋脉驰骋不收而言。若治不急时,肌肉就会渐渐痿缩,生活中表现为不能走路,不能随意改变运动轨迹,外观病体状况瘦削、枯竭,极难辨认。

在《素问·痿论》一篇中,对痿论作了较详细的说明,认为成因是五脏的病变,是一种自身免疫神经——肌内接头不能转换障碍的慢性疾病。认为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抠、脾主肌肉、肾主骨髓等相关。分为痹、脉、筋、肉、骨五类,该病因为热,特别是以肺热叶焦为主导,张景岳则指出:“则又非尽为火症,……因此而败伤元气者亦有之。元气败伤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

因肺居上焦,有热熏灼,即发生痿症,常受外邪侵侮生热邪,张子和云:“大抵痿之为病,皆因客热而成。”客热生,易伤津,肺津原于水谷之精微,由脾散精,上传于肺,经肺注于全身,筋骨得此濡养,身体才能维护正常功能。所以,由此产生痿症。

张景岳指出:“败伤元气者亦有之。”元气何来,由肝贤主也,肝主筋,肾主骨,若二者阴专职,生阳虚内热,津液被灼伤,筋骨失养,致成我之本病。

原本人无知,喜食肥肝厚味,以致湿热壅于络脉,气血凝滞,生了本症。《素问·痿论》篇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弥长为痿。”

痿症,大抵与肺、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邹滋丸说:“痿症之旨,不外肝肾肺胃之病。盖肝主筋,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而筋骨拘攣。肾藏精,精血相生,精伤不能灌溉四末,血虚不能筋骨。肺主气,为高清之脏,肺虚则高源化绝,化绝则水涸,水涸则不能濡养筋骨,阳明为宗筋之长,阳明虚则宗筋伤,宗筋纵则不能束筋骨以流利机关,此不能步履,痿弱筋缩之症作矣。”此论极妙,盖详尽矣。

治法:《素问》指出:“治痿独阳明。”“阳明”系指补益后天之本,从调理脾胃,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正常,肺之精液得濡养,肝、肾之精血得到充分补给。故李念我说:“故阳明胃主纳水谷,变化气血以充一身,故为五脏六腑之海而下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也。”

附子、砂仁、龟板、甘草、莲子、桔梗、山药、白术、茯苓、人参、黄芪、白芍

方解:附子大辛大热,能补坎中真阳,为壮君火也;龟板虽然坚硬,但遇水则精气化之,有通阴之妙也;甘草补中解百毒;莲子、山药、黄芪以健脾止泻;茯苓、白术则健脾化湿;砂仁醒脾行气;桔梗宣肺调节水道,白芍和甘草抑制肝阳上亢;若腰痛可加杜仲、川续断骨碎补

文献摘要:《素问·痿论》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皮薄,着则生痿痹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脉气热则胆池口苦,筋莫干,筋莫干则筋急而攣,发为筋痿;脾气热,则味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论言治痿者,独阳明,何也?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三、中焦虚寒

病案特征:中脘隐痛(靠左),清涎泛滥,喜温喜按,精疲神倦,乏力勉支,肢末不温,腹胀纳差,怕冷烧心,30年来进食稍多就呃逆不断,大便先干后稀,肢体瘦削,无言气短,苔白薄淡,脉虚软无力。

1、诊断为脾胃虚弱,胃阴干竭,纳食无多,运化乏力,常发生隐痛而泛吐清涎。且暖且按,寒气稍收,故痛得减。脾主四肢,脾阳不振则四肢无湿,神倦乏力,苔薄白。

忧思伤肝,导致横逆犯胃,木未尽到疏泄之责,以致脾胃不和,常常发生隐痛就在所难免了。沈金鳌说:“胃痛,邪干胃脘痛也。憔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忧思伤肝,更因气郁化火,肝阴胃阴缺正也,且疼痛久作。久痛者,入络也,致经脉伤,便见黑便也。

因口腔溃病多作,致虚火上炎。兼食生冷久常,饥饱不一,坏脾损胃,脾失健运,无气血运行于周天,阳气自衰,内在寒气滋生,生活中劳累,寒邪侵侮,胃不和降,又会发生疼痛也。

2、治疗:

为了迅速止痛,吾用肉桂煮水(20g肉桂),将胡椒粉拌入肉桂水中,待温,缓缓喝下。三分钟内就能止痛,时痛时用,立午见影。

用热水袋掼入80度的开水焐上、中、下脘部,也有奇效。

以上两种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不达治之效果。所以,根据自己病案的程度,是用小建中汤还是选用大建中汤,这里吾寒而痛甚,选用大建中汤为主方加潜阳封髓丹去龟甲,再加良附丸以温中止痛。

处方:

附子、砂仁、甘草、黄芪、椒目干姜、人参、饴糖、高良姜、香附、茯苓、白术、生姜大枣

方解:

附子、椒目、干姜大辛大热之品,温阳散寒,上下通透,以祛除寒邪快捷;黄芪、人参甘温,补脾益气,饴糖益胃,养脾阴,建中脏,和胃止痛;加上良附丸,何愁寒邪不除;砂仁、茯苓、白术健脾化湿;生姜、大枣养护脾胃。

文献摘要:

《医学新传》:“所痛之部,有气血阴阳之不同,若概以行气消导为治,漫云通则不痛?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程杏轩医述》引李东垣:“吐酸者,甚则酸水浸其心,令上下牙酸涩,不能相对,以辛之必减。酸者收气也,西方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实,故用热剂泻其子,以泻肺之实。若以病机之法,作热攻之,误矣。杂病醋心,浊气不降,欲为中满,寒药岂能治乎?”

四、支气管炎、哮喘

1、阳虚于表,寒从内生。吾体怕冷极甚,又于平常爱吃生冷食物,以致“寒”遍及周天,形寒饮冷由此生,造成肺阳均亏,脘腹虚饮,神疲乏乏,便溏常驻;

2、里外皆寒,反夹痰饮,又遇脾肾阳亏,下元虚冷,使虚阳上浮血弱,在6、7、8月间(何况平时更甚)烈日炎炎似火烧之时,也必须得两层绒裤裹体,夜间必插电热毯方敢入睡,否则,感冒咳嗽皆常,六颗“快克”服之常遇。

3、肺气亏虚,卫表不固。肺主皮毛,卫阳不能遍及周天,无蕃篱于外授,更无半点御卫外邪之能,甘愿受外邪“胯下”之辱。

4、脾胃于中焦,是五脏六腑气血之升降中枢,脾胃为土,水谷精微归于土,可以说,土乃气血生化之源泉。《明医杂著》论:“脾胃俱虚,纳化皆难,元气斯弱,百邪易侵。”

5、众所周知,肾为气之根,肺为气之主,若哮喘常发,必由肺病累及肾,越喘气为越短,难从续正常之气耳,以致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淡苔白等。

6、若肝疏泄有常,肺气通畅,何来“哮”症?“从肝治哮。”若之常规,朱丹溪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王氏又云:“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灵枢·经脉》又云:“肝足厥阴之脉……夹胃,属脉,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复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抑肝治是治疗哮喘的重要手段之一。

7、治法:

治哮喘一症,以补肺脾肾为主,抑肝为辅。

处方:

附子、麻黄细辛、黄芪、白术、防风、巴戟天、干姜、桂枝、茯苓、蛇床子苏子、党参、高良姜、香附、芍药、甘草、半夏薤白地龙、补骨脂、肉桂、椒目、五味子。

方解:

此方吾用了两个月,病案大为改观。阴损寒化致我在大热天用冷水洗手都会感冒,一感冒就吃六颗以上快克,吃后就会头痛欲裂,昏昏然睡过两天两夜,用此方两月,在三九、四九的冰天,不用电热毯了。方中有很好的温阳化饮方:“苓桂术甘”方、温阳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有温肺化饮:“小青龙汤”、有增进免疫防发喘:“玉屏风散”方、也有健脾行气祛湿化痰“香砂六君汤”的化裁方、兼有温中焦之方“良附丸”等。用薤白一味通阳泄浊,椒目散寒、地龙通络,加有巴戟天、蛇床子助附子温阳,补肺气……

五、痰饮

病案特征:

此案理应归之于中阳素虚,与外感寒湿、饮食劳伤有关,脾失于水谷化运之权,无精微输布周天,故而水液积滞,生变痰饮。陈修圆说:“凡五脏有偏虚之处而饮留之。”这是脏气素虚的必要条件。

凡遇湿邪偏盛,或偶遇大雨滂沱,摔于湿地,水湿外侵人体,人体无正常气化之力,水无成津之气,变为痰饮。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大阴之盛,……独胜则湿气内郁,……饮发于中。”又,《气交变大论》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食减。”指的就是本症。

吾本体常有火邪,渴欲求水,喜暴喜饮过量之水,常进生冷之物,中阳被阻,脾不运权,停滞为饮。《金匮要略》有云:“饮水多,必暴喘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张子和说:“因隆暑津液焦涸,喜饮寒水,本欲止渴,乘快过多,逸为不运,亦为留饮。”

水液的输布止泄,主要依靠三焦的运作。三焦水谷精微输化的津液之行路,靠气化来行三焦失于气化,致阳虚不运水液,以致停积为饮。故《圣济总录》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饮停积,不得宣行,聚成痰饮。”若脾运失司,上下能传精以养肺,更不能肋肾以制水道,反成水液积聚于中焦,滥于各处,阔于五脏。《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于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里指出了水液运行与肺脾肾三脏息息相关,而重点又在脾。阴盛阳衰致痰饮。

所以,脾胃虚弱,脾阳虚衰,关住水饮,以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中腹胀满痞,口干舌燥。

处方:

附子、干姜、防已、椒目、猪牙皂、甘草。服用此方三付,水走肠间致沥声完全消失。

该方是吾将一古方化裁,原方为:防已、椒目、葶历子、大黄,固吾体寒化,舍去葶历子、大黄,加上猪牙皂、甘草,再前面附子、干姜,结果很成功。(此方服两付)

六、口腔溃疡

病案特征:

口疮溃疡是指口腔内舌、唇、颊黏膜面红肿而导致疼痛,出现白色疮面的溃疡,说话、进食都会受到影响。中医将它分为两类:一为脾胃炽热型,口内溃疮分布较广(唇、舌、牙龈),白疮面周围红肿,喜冷饮,小便颜色发黄;二为阴虚火旺型,疮疡面呈白色,四周浅红,疼痛也不那么严重,常绵绵不断,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数。

有许多医家辨证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火,治法从火论处,常采用滋阴泻热之手段,用导赤散、黄连阿胶汤等,这种立规也是无可厚非。然而,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两重性。对待虚火还用清热泻火就不行了,虚者属地为阴盛阳虚,肾精不充,脉不足而细微,虚阳郁结,阳气有余,故而疮面红肿,舌尖红,面津亏,口干舌燥;若舌有津,舌面淡胖有齿痕双下肢冷凝,失眠恶梦连绵,这是虚阳上越之症也。

处方:

附子、砂仁、干姜、甘草、龟板、肉桂、桂枝、白术、茯苓、高良姜、炮姜、吴茱萸、枸杞龙骨牡蛎、皂角刺、苍术。

七、虚劳:

病案特征:

脏腑亏损和天生元气虚弱会导致虚劳。吾幼时母体有病,生我时难产死亡,大跃进时代吃不饱,营养不良,以致精血素亏,齿发难长,身体瘦削,神情乏乏,痿弱难填。正如嗣宗《虚劳心传》有言:“有童子患此者,则由先天禀受之不足,而禀于母气者尤多。”吾体危于此。

精神过耗,伤及五脏。《医家四要》所谓:“曲运神机劳心,尽心谋略则伤肝,意外过思则劳脾,遇事而忧则劳肺,色欲过度则劳肾。”一脏俱损,遍及五脏,机能失调,致虚劳。正如《灵枢·本神篇》所云:“五藏主藏精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饮食饥饱不良,过饥过饱都会伤及脾胃,致气血生化无源,气血不充,一不能调和五脏六腑,二不能酒陈于营卫经枢,致表里俱虚,罹至外邪。不断反复,病逐步加深。

五脏俱损,无不外乎阴阳气统,它们是同源互根的关系,一脏有病相互累及,如脾病传肺,肺病传肾,肾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法生气。诚所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者是也。如《医学入门》:“亦有始终只传经者,有专著心肾而不传者”。临症时善掌气机转归,应时治疗。

多年来时有暴走于街市,突觉旋天转地,昏沉于旁是常举,手脚屈伸无力,头项疆直,有力上床却无力下床,神志昏沉,四肢麻酸,混如死膏。

处方:

附子、麻黄、细辛、麦冬沙参玉竹、甘草、扁豆、石斛鹿角、龟板、肉杜、枸杞、生姜、大枣。

方解:

麻黄解表开泄皮毛;附子大辛大热,温肾逐寒;细辛二用:一为助麻黄解表,二为助附子通彻表里;麦冬、沙渗、玉竹益胃养阴;甘草、扁豆健脾益胃,还加石斛增阴;鹿角、龟板、肉桂、枸杞助附子温阳补阴。

上方服余月,病愈。

文献摘要:《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景岳全书》:“补方之剂,补其虚也。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类是也。阴虚者而兼暖,桂、附、干姜之属是也。此固阴阳之固辨也。其有气因精血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救散亡之气?水火失而败者,不补火,何以苏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阴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穷;善补阴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八、高脂血症:

本症属于“痰症”或“痰瘀”范畴,产生原因是禀赋不足,或因为在平时喜吃肥甘贰味。劳逸失调也会导致本症,病机主要在于脾胃虚弱,这一点在第三个问题中已有讲述,此处不再重复。

九、中风:

病案特征:

以突发不省人事,拿不住碗或其它东西,手脚筋挛急,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病。在唐宗以前,多从“内虚邪正”立论,《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明代张仲景则说:“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又以“凡此病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而真阴。”以发病原由归于“阴亏于前,而阴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乏不交。”《素问·调经论》亦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清代叶天士进一步阐明:“精气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的发病本原。

综上所述,气血亏虚之病人,心、肝、肾之阴阳必定打破平衡的关系,肾元不住,阴阳失衡,虚风内动,以致肾阴不足,心火上炎,水不涵木,心神昏昏,气血衰微,脾不健运,生化无权,湿热生痰,肝火夹痰,蒙敝窍门,流走经枢,暴暴急走,突发昏朴。

处方:

附子、干姜、桑寄生、干地黄(熟地黄佳)、鸡血藤、川牛膝、补骨脂、红花川芎、白术、茯苓、仙灵脾、陈皮、甘草、丹参、桂枝、狗脊、龟板、当归

方解:

该方主治脾肾阳虚,全身怕冷,肢体发凉,饮食纳差,疲乏无力,舌暗有瘀斑。若腰膝酸软,加杜仲、川续断、骨碎补……

文献摘录:《景岳全书·非风篇》:“非风一症,即时人所谓中风症也。此症多几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该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故俞欲去中风二字,而拟名内风,又欲拟名属风,然然类风,属风仍与风字相近,恐后人不解,仍尔模糊,故单用河间、东恒之意,竟以非风名之,庶乎使人易晓,而知其本非风症矣。”

注释:

阴损寒化之体,它可是百病之源,众所周知“一损俱损”的道理,采用“温阳法”治疗阴损寒化,只有百利而无一害,我要是没有“火神泒”救了我一命,自己救了自己一命。这里的“阴”,指“三阴”,所谓“以三阴治三阴,虽失不远。”但对阴症的判定应以郑钦安先生的“阳虚辨症”为主旨。

纯阳之症,也可辨之。而阴盛阳气虚衰症,这是一种假热现象,即为阴火,人多不识矣,误作阴虚或实火来判症,乃作寒谅之态,故而误治致厥脱,有点勉为其难了。

“火神泒”指出,一方治百病,“四逆方”就是补火种之一方,一切阴盛阳衰之症均可用之,而效果奇妙。

吾自学中医治疗自己的病以来,深深体会一方治百病的妙用,再在该症的基础上加味,就可以手到病除了。为此我将自己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写出来,以供大家作一笑谈耳。

综合上述各方,我之所以不给出药量,因在治疗过程中,用药得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病情转换度的承受度来定,不可乱用,否则,就会要人命的。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如何使用附子,使用附子时,需从小量到大量,病情若有好转时,应中病即止,再需用附子时,隔3付药5付药后再加一次,逐步加大,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必须指出的是:先了解它的解毒方法。因附子乃大辛大热大毒之品,主要毒性是乌头碱,乌头碱剂量过大时会导致中毒。中毒现象为:口唇肢体麻木、恶心、呕吐、心慌、气促,甚至于抽搐、昏迷、呼吸暂停等;如果呈阿一斯二氏综合征征象,若抢救及时可恢复如常。

1、用附子时需久煎,本人的做法是:100克以下,煎者时间在4个小时以上(再放其它配方药同煮),应单独煎,先将大火把水煮开,再用小火煮4个小时以上,煎煮时放附子的3到5倍的甘草和绿豆同煮(甘草与绿豆同量),加15到30片生姜同煮。附子用量在100克以上时加服100克到500克蜂蜜。

2、附子用量在100克到300克时,需煎煮4个小时到12个小时(其它方法同上)。本人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时,附子从60克加到400克。请注意:附子在200克以下时,煎煮时间为8小时,用量在200克以上时,煎煮时间为8到12小时。若体表怕冷、喷嚏、流清鼻涕,腰以下冷甚,咳痰稀薄,右侧寸脉弱,尺脉沉等,皆可用附子;(一般用附子隔10天加一次,加的量在5克到20克)。如果口渴、心烦热、苔薄黄,加石膏与附子同用;……等等,不一而足,务必要先将病案弄清楚再用附子与其它的配方药也不迟。

另须说明一点,本人自学中医才一年多一点,有许多不足之处,以上诸处方的配方还是有问题,当然,上述处方将我的病案一一解除,在此,希望各位看官对各味药理作用,是否合适本身病症,进行加减后再用以上处方。此点算是敬告吧!小心驶得万年船哪。(周光禄)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阴损寒化引发多种病案的自我诊断和治疗  阴损寒化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九窍上火的中医治疗        下一篇:幼儿急疹 中医有方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