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病五大优势

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病五大优势

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病具有五大优势:降低血压;稳定血压;减少西药用量,其中1、2级早期高血压病可停服西药;减少季节对血压的影响;减少并发症。

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病具有五大优势:降低血压;稳定血压;减少西药用量,其中1、2级早期高血压病可停服西药;减少季节对血压的影响;减少并发症。

从肝论治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的病位在肝,病机为肝阳上亢,多涉及心、肾。病性为本虚标实,标实为肝阳上亢,本虚为肝肾阴虚。高血压病初期为肝阳上亢,进一步发展至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到晚期则阴损及阳,导致心肝肾阴阳两虚。

高血压病特别注重从肝论治,平肝清肝而不伐肝。治疗常用天麻钩藤配伍平肝潜阳;用龙胆草栀子夏枯草黄芩菊花清肝泻火;用杜仲桑寄生女贞子枸杞子平补肝肾。

从血瘀论治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在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的基础上广泛存在血瘀证,临床多见患者出现舌质暗红、舌有瘀斑。因此,除了常用的平肝潜阳、平补肝肾外,常加用活血化瘀法。临床治疗,可根据辨证不同,采取不同的活血化瘀治法,如补肾活血、养阴活血、理气活血、清热活血、祛痰活血等。

用药经验及特点

1.降压经验方——葛根天麻汤

组成:天麻12克,钩藤12克,葛根15克,赤芍15克,郁金12克,夏枯草10克,栀子12克,黄芩10克,杜仲10克,珍珠母12克。

功用:平肝潜阳,活血化瘀。

方解:此方为天麻钩藤饮和葛根汤经加减化裁而成。天麻、钩藤平肝潜阳,药性偏降;葛根升阳解肌,药性偏升,三药配伍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既可使肝阳得潜,又不抑制肝气疏达,共为君药。夏枯草、黄芩、栀子、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泻火,镇惊安神;生杜仲平补肝肾,滋水涵木,增强平肝潜阳之效,共为臣药。赤芍、郁金理气活血、清热活血以通络为佐药。

适应证:高血压病证属肝阳上亢,兼血瘀证。临床症见眩晕耳鸣,头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苦咽干,舌暗红,或有瘀斑,苔黄,脉细数。

2.因人因时因情志用药

根据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对高血压病病机的不同影响,调整高血压病治法用药。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多肝阳上亢,兼肝火上炎,常用珍珠母重镇平肝,用夏枯草、黄芩、菊花清泻肝火;中年高血压病患者,肝肾始衰,伴心神心血耗伤,在平补肝肾的基础上,注重养心阴、安心神,常用合欢皮五味子当归酸枣仁茯苓养心阴、安心神;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肝肾已衰,脾胃运化能力减弱。补肝肾,常使用女贞子、枸杞子、墨旱莲滋阴而不滋腻之品,老年便干便秘者可使用滋腻的补肾之品,如熟地黄、生地黄等。

用药注重情志的调畅。对于经常生气的患者,注重疏肝理气,常用香附柴胡、郁金;对于经常失眠的患者,注重安神定志,常用酸枣仁、五味子、夜交藤;对于急躁易怒的患者,注意重镇安神,常用珍珠母、生石决明

根据时令气候特点,调整治法用药。春节注意养肝疏肝,常用柴胡、佛手、郁金、玫瑰花;夏季注意化暑湿,常用藿香薄荷佩兰荷叶竹叶桑叶;秋季注意养阴,常用北沙参麦冬;冬季注意温补阳气,常用高良姜桂枝

3.重视心脑的保护

治疗高血压病,不但要关注血压的降低,同时要关注心脑的保护,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高血压病的靶器官损害常以心、脑、肾为主。

心脏保护:早期预防高血压性心脏病,是高血压病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的保护,在从肝论治的基础上,注重滋心阴、安心神、活血化瘀,常用五味子补心阴,丹参养心血并活血,酸枣仁、珍珠母安心神,郁金、赤芍、红花活血化瘀。

脑血管保护:高血压病靶器官的损害以脑卒中的发生率为最高。对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的保护,在从肝论治的基础上,常用活血化瘀法,临床喜用藤类药,常用络石藤地龙路路通配伍,并根据情况加用黄芪北沙参等益气养阴之品,而成益气活血、养阴活血之法。

顽固性高血压从痰瘀论治

临床将接受了至少3种降压药物后,血压仍高于目标值或者需要至少4种药物才可以控制其血压者,称为顽固性高血压。2008年美国心脏协会首次公布的诊疗建议中显示,顽固性高血压在高血压患者中约占20%~30%。且常合并慢性肾炎、糖尿病等疾病,其病程长、病情复杂,所以相对于高血压病,顽固性高血压更具有高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顽固性高血压的发生是在脏腑受损,阴阳气血失调的基础上风阳变动,痰瘀凝滞经络而发病,其核心病机是痰与瘀互结,凝滞经络,主证是痰瘀互结。多见于高血压病2、3级,痰瘀多共存,眩晕不尽有。高血压病一般平肝潜阳,兼活血化瘀可见效,但顽固性高血压终端病机是痰与瘀阻滞经络,不少脉压差大,平肝潜阳兼活血化瘀常规辨治降压很难奏效。要考虑痰瘀互结证,痰瘀同治可能取效。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高血压病  中医辨证论治  降低血压  稳定血压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以脉诊为中心辨证论治        下一篇:温病卫分与伤寒初起之表证辨析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