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雾霾伤肺的中医防治

雾霾伤肺的中医防治

雾霾犯肺日久,肺损及肾,会出现虚喘、气短、呼多吸少,动则喘息,甚至肺纤维化,此在平素有慢阻肺者雾霾犯肺喘更严重。雾霾的预防以作好环境保护,改善空气质量,减少雾霾灾害性天气的出现为主。中医防治雾霾以补肺气、肃肺气、生肺津为主。

雾霾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灾害性天气现象。近几年雾霾的出现在我国北方局部地区越来越频繁,成为呼吸道严重的致病因素之一。用中医的观点可以说雾霾是中医外感六淫之外的又一个因现代空气质量恶化而产生的外源性致病因素。雾霾致病的防治也是中医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雾霾致病主要伤肺,其邪非雾露之湿邪,又非寒、温、暑、燥时令之邪,而是发生于雾霾天气现象时的雾浊之邪,具有从口鼻而入,伤肺气、损肺络、滞呼吸的致病特点。久居雾霾的天气现象中可导致肺纤维化,肺病及肾,致肾不纳气。肺主气,肺气的功能在调呼吸、司肃降、布津液,五行属金;与肾金水相生。雾霾的发生多在秋冬少雨少风的季节。秋为肺令当行,患病与肺最相关。肺为骄脏,气与自然界相通,肺喜清恶浊,只受得清肃之天气,受不得浊阴之邪气。当雾霾通过呼吸吸入于肺,首当其冲肺受邪,邪损肺气,出现气短,肺不调呼吸、司肃降失常则呼吸短促,重者为咳为喘。雾浊(可理解为尘微粒)附着肺络,则气短,甚或胸闷气憋,久之则会导致肺纤维化。

《内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亦曰:“肺敛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条文指出了肺的用药原则。根据雾霾伤肺的致病特点,雾霾的防治以补气、肃气、生津为主,伤肺日久见虚喘者兼温肾纳气。其一,雾霾伤肺先伤肺气,论防治当补肺气。然而在雾霾伤肺气的同时往往阴随气耗,故气虚多兼阴虚,补肺气要兼顾肺阴。肺为清肃之脏,性喜温润,故补肺气宜甘温润补,用药如西洋参、生晒参、黄精红景天冬虫夏草之属,此与补脾气用甘温燥品不同。也有平素肺寒咳喘之人(如患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之人)遇雾霾天气则咯白稀痰,当配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其二,雾霾入肺,必然使肺宣肃功能受阻,见气短咳嗽、胸闷,防治当肃肺气。用药如杏仁紫菀款冬花前胡等苦温润品肃降肺气,胸闷痰带黄用桑白皮瓜蒌、贝母清降肺气,肺气清肃有利于附着肺络的雾浊(尘微粒)随肺的布津宣肃而排出。其三,雾霾天气有不少人干咳,口干,皮肤枯燥,此乃肺不生津、布津,濡润脏腑,也即阴伤金燥。在深秋发生雾霾者,其致病更具有秋燥伤肺的特点,防治当生津。生津用药如沙参麦冬百合燕窝之属,救肺燥而生津液。

此外,雾霾犯肺日久,肺损及肾,会出现虚喘、气短、呼多吸少,动则喘息,甚至肺纤维化,此在平素有慢阻肺者雾霾犯肺喘更严重。即《问斋医案》云:“肾虚气不归原,肺损气无依附,孤阳浮泛作喘。”用药温肾纳气,但温肾必先填精,用熟地、山萸肉使肾精旺而化气,少佐肉桂引火归原,与沉香蛤蚧相伍温肾纳气归根。

专家在此推荐两个防治雾霾的处方:其一,补肺汤(《永类铃方》),由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组成,适应于雾霾伤肺的气短、咳嗽、胸闷;其二,都气丸(《医宗已任篇》),由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茯苓、丹皮、五味子组成,可去丹皮加红景天,适应于肺伤及肾的气短、虚喘,或平素喘咳之人雾霾的防护。

总之,雾霾多见于秋冬少雨、少风时令,其邪多具有燥邪特点又非燥邪的雾浊之邪,雾霾的预防以作好环境保护,改善空气质量,减少雾霾灾害性天气的出现为主。中医防治雾霾以补肺气、肃肺气、生肺津为主。防治用药注意两点:其一,补气当肃肺,肃肺有利于肺司呼吸,可消除气短、咳嗽、胸闷等症状;其二,见咳嗽莫急于用敛肺止咳药如诃子乌梅等,以免肺气遏而津不布,并闭门留寇,不利于附着肺络的雾霾微粒随肺气的宣肃而排出。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雾霾伤肺  中医防治  肺纤维化  慢阻肺  补肺气  肃肺气  生肺津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滋补肝肾 清肺散结治肺癌        下一篇:心悸辨治经验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