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淡豆豉滋阴功效探析

淡豆豉滋阴功效探析

淡豆豉可应用于外感表证和热病烦闷。因而认定其有“解表”作用;在“热病烦闷”的治疗上,选用《伤寒论》栀子豉汤,从而确定它有“除烦,宣发郁热”作用,所以淡豆豉具有发汗解表,宣发郁热的作用。

淡豆豉可应用于外感表证和热病烦闷。在表证的治疗上,无论是风热,或温病初起,或风寒感冒都可应用,前者选用《温病条辨》的银翘散,后者选择《肘后备急方》之葱豉汤,因而认定其有“解表”作用;在“热病烦闷”的治疗上,选用《伤寒论》栀子豉汤,从而确定它有“除烦,宣发郁热”作用,所以淡豆豉具有发汗解表,宣发郁热的作用。

但是历代医家也有不同的声音,如《药性论》以之熬末“止盗汗,除烦”;《日华子本草》用以“治骨蒸”;孙思邈亦用栀子豉汤治“少年短气”。这些都是针对阴虚内热之症治而言的。而《世医得效方》用以治尿血,当是增水敌火以止血。可见甘凉的淡豆豉实具滋阴之功,下面拟从银翘散、葱豉汤、栀子豉汤证的病机、组方、用药入手进一步探析淡豆豉的滋阴之功。

银翘散中淡豆豉之用,现普遍认为是解表散邪的作用。观银翘散中不但有薄荷、银花、连翘牛蒡子疏散风热之诸品,又有一味辛温解表作用较强的荆芥穗加入其中,因此无须再加淡豆豉来加强解表的作用。其实银翘散原为温病初起而设,而温病最善伤阴,淡豆豉在此就是防止发散太过伤及阴津而设。

葱豉汤为外感风寒轻证而立,汪昂认为:“葱通阳发汗,豉升散而发汗”。其实葱豉汤之用葱白、豆豉原为养阴解表之意,如九味羌活汤之用生地,桂枝汤之用白芍,皆无助主药发汗之功,反具制约主药发散太过之力。相反相成之法配伍为方者,在古今方剂中比比皆是,不独葱豉汤为然。更有民间常用姜葱发汗解表,而少有单用淡豆豉发汗解表的例子。即使制豉有用麻黄、苏叶煎汤浸泡大豆后再蒸熟发酵一法,但经此一蒸一酵,其大豆表面的发散物质已经消失殆尽,不再具有发表之力了。

历代医家对栀子豉汤的解释大致不越两种:一种认为是涌吐剂,以成无己为代表,他认为:“胸中烦热郁闷而不得发散者……与栀子豉汤以吐胸中之邪”;另一种认为是清热宣透剂,如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说:“豆豉升散,宣散胸中郁结。”用豆豉袪邪解烦。

其实栀子豉汤证多岀现在发汗或吐或下之后,而发汗吐下皆能损伤胃肠津液,所以说胃中津液受损,是栀子豉汤证产生的病理基础。淡豆豉之用并非吐去或宣散胸中郁热,而是滋阴以解栀子豉汤证出现的阴虚的病理状态。虽淡豆豉滋阴之力不及地黄、麦冬,但无麦、地呆滞碍胃之副作用,用于内热尚盛,阴未大虚者,与栀子配合应用,颇为合拍。有学者认为栀子豉汤证的病机是:汗吐下后胃中津液受伤,属阴伤,阴伤则虚热内生,热居胃中,中气不利,胃中郁热,则岀现“心中懊憹”;炎上扰心,则岀现心烦症,中气不利,则心火不能畅达于下,肾水亦难畅达于上,而致心肾不交,则岀现“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之严重烦躁症状。临床上必须遵循:滋阴调中,清心胃之热,交通心肾之三管齐下之法。栀子豉汤药虽两味,以栀子清心胃之热治虚烦不得眠和心中懊憹,又能引心火下行,用为主药。淡豆豉滋阴,又能下气调中以为辅药。两者配合又能交通心肾,如《医理真传》所说“夫栀子色赤、味苦、性寒,能泻心中邪热,又能导火热之气下交于肾,而肾脏不温。豆形象肾,制造为豉轻浮,能引水液之气上交于心,而心脏凉。一升一降,往来不乖,则心肾交而此症可立瘳矣。仲景以此方治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者,是取其有既济之功。”其中所论豆豉能引水液之气上交于心,显然是说淡豆豉的滋阴之功。《伤寒论集注》云:豆乃肾谷,色黑性沉,罯熟而成轻浮,主启阴藏之精上资于心、胃,阴液上滋于心而虚烦自解,津液还入胃中而胃气自和。”足以证明淡豆豉有滋养心胃之阴的功效。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淡豆豉  发汗解表  宣发郁热  滋阴功效  葱豉汤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从虚、毒、瘀论治肝硬化        下一篇:上热下寒证治验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