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应用保和丸治疗儿科诸证

应用保和丸治疗儿科诸证

临证中小儿患者各种疾病证,由食积引起者较多,应用保和丸加减,治疗小儿湿疹、咳嗽、遗尿等多种疾病,效果显著。

临证中小儿患者各种疾病证,由食积引起者较多,故以消食导滞为主,配合清热、宣肺、利湿等法,应用保和丸加减,治疗小儿湿疹、咳嗽、遗尿等多种疾病,效果显著。

湿疹

患儿吕某,男,21个月,2008年10月15日初诊。患儿生后颜面、四肢屈侧、臀部,时有脱屑样红斑、丘疹,伴明显瘙痒,曾外用激素类湿疹膏及口服中药治疗,均未彻底治愈,仍反复发作而来诊。就诊时经询问病史,该患儿平素食欲较好,白天进食4~5次,夜间进食1~2次,手足心热,时有口中酸腐味,大便较干,味臭,2~3日一行。体格检查:面黄颧红,臀部、四肢屈侧近关节处见脱屑样红斑、丘疹,肘窝、腘窝部皮肤苔藓样变,伴轻微色素沉着,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诊断:(食滞胃肠型)湿疹。治法:消食导滞。方药:生山楂10g,神曲10g,清半夏5g,茯苓15g,陈皮10g,连翘10g,莱菔子10g,白鲜皮10g,徐长卿10g,黄芩8g,白芍10g,甘草8g,苦参8g,地肤子10g,枳实10g。2日1剂。服药2剂,4日后次诊,患儿皮疹好转,瘙痒减轻,口味消失,大便不干,1~2日一行,嘱家长勿予过饱饮食,继服上方2剂,患儿皮疹消退,上方去莱菔子、枳实、苦参、地肤子,加黄芪10g,玉竹10g,山药10g,继续口服3周巩固治疗。后随访半年,未再发作。

湿疹因素体血热,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导致脾运失健,水湿内停,湿热内蕴;外因风湿热邪搏结肌肤,以致血行不畅,营卫失和而发。小儿脾胃常不足,乳食入胃,停滞于胃肠,而形成食积。而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又主皮毛,肠胃积滞日久,蕴湿化热,导致湿热外发于肌肤而形成湿疹,即所谓“脏腑有病,必形于外”。故应用保和丸加减治疗湿疹,泻大肠、和脾胃以安肌肤,达到消积和胃,清热利湿之效。

咳嗽

患儿杨某,男,4岁,2010年4月5日初诊。患儿于两岁半入托后出现易感而咳,现患儿喜肉食,口中时有酸腐味,夜卧不宁,盗汗,大便干结,2~3日1行,严重时伴有肛裂便血。查体:面黄颧红,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散在痰鸣音,舌质红,苔黄而厚,脉滑数。诊断:(食积肺热型)咳嗽。治法:清肺化痰,消食导滞。方药:生山楂10g,神曲10g,清半夏5g,茯苓10g,陈皮10g,连翘10g,莱菔子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桔梗10g,枳实10g,瓜蒌10g,冬瓜子10g,射干10g,甘草10g。每日1剂,服用4日后次诊,患儿偶有咳嗽,少痰,流涕缓解,饮食及二便正常,原方去桑白皮、地骨皮、瓜蒌、射干,加白前10g,麦冬10g,继服3日而痊愈。嘱家长注意调节患儿饮食,保持排便通畅,如出现口味大及便干等食积症候,可自行给予口服保和丸水丸1日,以消食化积。后随访半年,患儿感冒次数明显减少,且症状减轻。

《素问·咳论》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如有积滞内停,极易蕴湿成痰,日久化热或复感外邪,致痰热上迫于肺,使肺气宣降失常而致咳嗽。辨证当属食积内热,治疗应以消食导滞,清肺化痰为法,用保和丸为主加减治疗,使上焦得宣,脾胃得和,腑气畅通,诸证悉除。

遗尿

患儿王某,男,5岁半,2009年7月6日初诊。诊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小便自遗,尿后而醒,家长述患儿小便色黄而灼热,曾检查尿常规、泌尿系彩超及骶椎X线摄片,均未见异常。就诊时追问病史,患儿1月前曾因饮食不节呕吐数次,而后出现遗尿,夜卧不安,伴手足心热,腹胀、纳差,口中酸腐味,大便干结,味臭,3日左右一行。查体:神清,体瘦,面黄而颧红,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而数。诊断:遗尿(肠胃积滞,湿热下注)。治则:消食化滞,清热利湿。方药:生山楂10g,神曲10g,清半夏5g,茯苓15g,陈皮10g,连翘10g,莱菔子10g,枳实10g,山药10g,鸡内金10g,竹叶5g,麦芽10g,甘草5g,益智仁10g。每日1剂,服药1周后,患儿遗尿次数明显减少,腹胀缓解,口味消失,纳食增加,大便自调;原方继服1周痊愈。随访1个月,未再出现遗尿。

小儿遗尿可以由多种原因造成,其中功能性遗尿为多数。如小儿为饮食所伤,脾胃湿热积滞,郁扰肝经,可导致肝失疏泄,湿热郁而化火,火热内迫,下注膀胱,致膀胱气化失司而见小便自遗。临床如见小儿遗尿,并无其他异常而伴见食积证者,可以保和丸加减,使湿热得去,下焦得安,而收良效。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保和丸  小儿患者  咳嗽  湿疹  遗尿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病机辨证的技术原则        下一篇:国医大师李佃贵化浊解毒治疗胃癌前病变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