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苣根
【拼音名】Jú Jù Gēn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菊苣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chorium intybu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片晒干。
【原形态】菊苣 多年生草本,高20-150cm。根肥大。茎直立,有棱,中空,分枝偏斜且先端粗厚,有疏粗毛或绢毛,少有无毛。基生叶倒向羽状分裂至不分裂,但有齿,长6-20cm,先端裂片较大,侧裂片三角形,基部渐狭成有翅的叶柄;茎生叶渐小,少数,披针状卵形至披针形,上部叶小,全缘,全部叶的下面被疏粗毛或绢毛。头状花序单生茎和枝端,或2-3个在中上部地腋内簇生;总苞圆柱状,长8-14mm;外层总苞片长短形状不一,下部软革质,有睫毛,外面无毛或有毛;花全部舌状,花冠蓝色。瘦果先端截形,冠毛短,长0.2-0.8,鳞片状,先端细齿裂。花期夏季。
【化学成份】根含山莴苣素( lactucin),野莴苣甙(cichoriin),山莴苣醇(α-lactucerol)即是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菊苣内酯(cichoriolide)A,菊苣萜甙(cichorioside)B、C,8-去氧山莴苣素(8-deoxylactucin),苦苣菜甙(sonchuside)A、C,假还阳参甙(crepidiaside)B等。
【药理作用】
1.降脂作用:给地塞米松连续注射造成肝损伤内大鼠喂饲含5%菊苣根粉的饮食,可降低大鼠肝脏总脂质、三酰甘油(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使组织病理变化有所减轻,血浆脂质却不受影响。根粉给已出现肝病变的大鼠喂饲,可降低肝脏总脂质和三酰甘油,使肝组织病理改变恢复正常。根粉给正常大鼠喂饲5个月,也有降低肝脏总脂质等作用。
2.其他作用:野生菊苣花的浸剂给动物注射,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并增强心脏活动(振幅加大而频率减慢);煎剂有抗菌、收敛作用。很可提高食欲,改善消化功能;高浓度的浸剂可增进胃分泌,但不增进平滑肌张力。根的乙醇或乙醚提取物有抗菌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是一种倍半萜。根还有轻泻作用。
【毒性】人每日食用60g烤过的菊苣,共6月,对血、尿指标、肝功能等无明显影响。1次给予100g,可引起轻度的心搏缓慢。在慢性毒性试验早期(60g/天)菊苣也可增加小肠转运时间。菊苣对糖尿病人血糖无明显影响。有人报道菊苣中含致癌烃,其含量高于其他咖啡类饮料。
【性味】味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健胃。主治消化不良;胞腹胀闷。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3-6g。
【摘录】《中华本草》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