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蓬草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拼音名】Lián Pénɡ Cǎo
【别名】橐吾、独脚莲(《质问本草》),荷叶术、荷叶三七、岩红、独足莲、铁铜盘。野金瓜(《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大吴风草的全株。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具根茎,基部叶有长柄,肾形,长4~15厘米,宽6~30厘米,边缘具凸头状细齿。花茎直立,高30~70厘米,初具密毛;苞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无柄、头状花序或疏生的伞房状,直径4~6厘米,梗长1.5~7厘米;总苞筒形,长12~15毫米,宽12~20毫米,苞片长椭圆形,先端尖锐,稍有细毛;舌状花一层,雌性,花冠长3~4厘米,宽5~6毫米,黄色;管状花两性,先端5裂,花药基部2裂,裂片线形,先端附片椭圆形。瘦果圆筒形,长5~6.5毫米,具纵纹和短毛;冠毛长8~1l毫米,棕褐色。花期10~12月。
【生境分布】分布我国东部各地。产福建。
【性状】干燥的根茎形状不规则,外表褐色,质坚硬,富含纤维,叶自根茎顶端丛生,叶柄基部有黄褐色长柔毛,干燥叶柄呈褐色,密被锦毛,叶片多皱缩,色棕绿,有毛,质脆易碎。
【化学成份】
根和叶中自双稠吡咯啶生物碱克氏千里光碱,在鲜根中含0.0003%,在干叶中含0.004%。根中还含呋哺倍半萜类:呋喃骈雅槛兰烷-6β,10β-二醇、1β-轻基-6β-甲氧基呋喃骈雅槛兰烷和10β-羟基呋喃骈雅槛兰烷-6β基2′ξ甲基丁酸酯。
根茎中含呋喃倍半萜类大吴风草素A和大吴风草素B。
【药理作用】克氏千里光碱作用与其他双稠吡咯啶相似(参见大白顶草条),对肝、肺有显著毒性。能致肝癌,据实验研究,刚出生的大鼠较喂乳之幼鼠敏感;较成年大鼠更敏感;因此双稠毗咯啶井非在肝内微粒体(刚出生鼠肝内缺乏代谢酶)变为毒性代谢物,而可能是在体内变为相应的环氧化物而起毒性作用。
【性味】
①《福建民间草药》:辛,温,无毒。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凉,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痈肿,疔疮,瘰疬,跌打损伤。
①《质问本草》:用叶敷无名肿毒,加盐数粒,或米醋少许,捣烂敷之。
②《福建民间草药》:消痈散结,除痰化郁。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感冒,流感:大吴风草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咽喉炎,扁桃体炎:大吴风草根二至三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妇人乳痈初起:独脚莲鲜草洗净,加红糖,共捣烂,加热敷贴。
④治疔疮溃疡:独脚莲鲜全叶,用银针密密刺孔,以米汤或开水泡软,敷贴疮口,日换二至三次。
⑤治瘰疬:独脚莲鲜根二至三两,或加夏枯草一两。酌加黄酒和水各半,煎取半碗。饭后服,日两次。或取叶炒鸡蛋服。(③方以下出《褐建民间草药》)
⑥治跌打损伤:鲜大吴风草根捣烂敷伤处;或根二至三钱切片嚼碎,黄酒冲服,一日二次,重伤者连服八、九天。(《浙讧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辞典》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莲蓬草 风热感冒 咽喉肿痛 痈肿 疔疮 瘰疬 跌打损伤 橐吾 独脚莲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