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
【化学成份】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及铁、镁、磷、铜等元素。
【性味】甘;微咸;性平
【归经】脾;肾经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消肿,止血。主治脾虚泄泻;反胃呕吐;脚膝酸软;筋骨折伤肿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
【用法用量】内服:生食、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外用:捣敷。
【注意】
1. 孟诜:栗子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
2.《本草衍义》:小儿不可多食,生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往往致小儿病。
3.《得配本草》:多食滞脾恋膈,风湿病者禁用。
4.《随息居饮食谱》:外感未去,痞满疳积,疟痢产后,小儿病人不饥、便秘者并忌之。
【附方】①治肾虚腰膝无力:栗楔风干,每日空心食七枚,再食猪肾粥。(《经验方》)②治小儿脚弱无力,三、四岁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与食。(姚可成《食物本草》)③治气管炎:板栗肉半斤。煮瘦肉服。(江西《草药手册》)④治筋骨肿痛:板栗果捣烂敷患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⑤治小儿疳疮:捣栗子涂之。(《备急方》)⑥治金刃斧伤:独壳大栗研敷,或仓卒捣敷亦可。(《濒湖集简方》)
【各家论述】
1.《别录》: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忍饥。
2.《千金·食治》:生食之,甚洽腰脚不遂。
3.《唐本草》:嚼生者涂病上,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
4.《食性本草》:理筋骨风痛。
5.《日华子本草》:生食破冷痃癖,日生吃七个。生嚼罯恶刺,并敷瘰疬肿毒痛。
6.《本草图经》:活血。
7.《滇南本草》:治山岚嶂气,疟疾,或水泻不止,或红白痢疾。用火煅为末。每服三钱姜汤下。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症俱可用。
8.《滇南本草图说》:治反胃。
9.《本草图经》:栗房当心一子谓之栗楔,活血尤效,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脚宜生食之,仍略暴干,去其水气,惟患风水气不宜食,以其味咸故也。
10.《纲目》: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肾主大便,栗能通肾,于此可验。《经验方》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旦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盖风干之栗,胜于日曝,而火煨油炒,胜于煮蒸,仍须细嚼,连液吞咽,则有益,若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矣。
11.《玉楸药解》:栗子,补中助气,充虚益馁,培土实脾,诸物莫逮。但多食则气滞难消,少啖则气达易克耳。
【摘录】《中华本草》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栗子 脾虚泄泻 反胃呕吐 脚膝酸软 板栗 栗果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