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追
【出处】《药学资料》
【拼音名】Yě Mǎ Zhuī
【来源】为菊科植物轮叶泽兰的全草。秋季当花初开放时割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茎短,生有须根。茎直立。上部分枝,淡褐色或带紫色,散生紫色斑点,嫩时密被毛,老时毛较少。叶对生,3全裂似轮生,有时不分裂或深裂,无柄,裂片线状披针形,边缘有疏锯齿,两面被毛,下面有脓点,脉3出。头状花序多数,有短梗,排列成紧密的伞房状;总苞钟状,苞片9,披针形;每一头状花序有管状花5朵,两性,带紫色,先端5裂;雄蕊5;柱头2裂。瘦果黑色,椭圆形而微扁。花期9月。
【生境分布】生于潮湿山坡,草地或溪边。分布华东、华南、华北、东北及台湾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茎呈圆柱形,有纵棱,密被灰白色毛茸;下部褐色,上部略带紫褐色;质硬,易折断,断面纤维状,白色。叶对生,无柄,3全裂似轮生;湿润展平后,中间裂片较长,呈线状披针形,边缘疏锯齿,上面绿褐色,下面黄绿色,于放大镜下可见腺点,两面被毛。枝端常残留头状花序或果实。以身干、叶多、色绿、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份】全草含黄酮类(内有金丝桃甙)、生物碱类、挥发油及香豆精等。
【药理作用】野马追中的黄酮类成分用羧甲基纤维素配成混悬液,予小鼠口服后对氨水引起的咳嗽,具有一定的镇咳作用。据报道,10%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甲型链球菌有抑制作用,临床上,能使白细胞增加、血压下降,并抑制腺体分泌。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定喘,降血压。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用野马追全草及其提取物-黄酮类、生物碱分组进行临床观察:黄酮类物质组79例,生物碱组97例,黄酮生物碱混合组94例,全草组154例。各组药物剂量均相当于生药每天2两,加工制成各类片剂,每日3次,每次3片,10天为一疗程,均连续二疗程。结果各组的总有效率为78.7~85.5%,近控及显效率为31.7~46.6%;其中以混合组疗效最佳。各组均以镇咳效果最好,祛痰次之,止喘较差。实践中观察到,病程短的疗效较高,随着病程的延长,疗效亦有逐步降低的趋势。对并发肺气肿者,其疗效似较无并发症的为低,但尚无统计学上的差别。两个疗程的有效率及近控显效率较一个疗程者明显提高。副作用有轻微的口干、上腹部不适,头昏等,以全草组较为明显,但可自行消失,不影响继续服药。部分患者用药前后作肝功能及尿液常规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变化.治疗中发现,野马追具有降低血压作用,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可同时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而对于血压正常者仅表现为正常范围内的波动,无1例出现低血压的症状。
【摘录】《*辞典》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