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方剂 --> 中药方剂L --> 理中丸

理中丸

理中丸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亦可用于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及胸痹而属中焦虚寒者。

组成与用法

【方源】《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组成】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 各三两[各9g]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味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方歌】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主治与功用

【主治】脾胃虚寒证。脘腹冷痛,喜温欲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中焦虚寒所致者。

【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方解

君药:干姜辛热,温中散寒

臣药:人参补脾益气

佐药:白术健脾燥湿

使药:甘草益气补中扶正以调和诸药

本方作汤剂,在《金匮要略》中称人参汤,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四字。盖汤剂较丸剂力强,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剂型。

理中汤以干姜为君,温中祛寒;人参补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温。方中温、补、燥三法合用而以温为主,使中焦之寒得去,虚得补,清升浊降,运化健而中焦治,故曰“理中”。本方亦可用于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及胸痹而属中焦虚寒者。

运用

1.本方是一首温补方剂,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寒,运化失司所致之证。除见吐、利、冷、痛之主症外,应以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为证治要点。

2.若虚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助阳祛寒之力;兼气滞停饮,可加枳实茯苓以理气化饮。原书在方后尚有加减用法,如脐上筑动,为下焦肾寒上犯,去白术,加肉桂以平降冲逆;吐多者,去白术之壅滞,加生姜降逆和胃;利多者,仍用白术,意在健脾止泻;心悸者,为寒湿凌心,加茯苓以利湿宁心;渴欲得水,为脾不化湿,津液不布,加重白术用量,意在助脾运化。

3.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均可应用。

注意事项

方中药性偏于温燥,故对外感发热或阴虚者忌用。

文献摘要

《医方考》:“太阴者,脾也,自利渴者为热,不渴者为寒。脾喜温而恶寒,寒多故令呕。寒者,肃杀之气,故令腹痛。便溏者,后便如鸭之溏,亦是虚寒所致。霍乱者,邪在中焦,令人上吐下泻,手足挥霍而目缭乱也。霍乱有阴阳二证,此则由寒而致故耳。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之温;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补。”

临床报道:用理中丸作汤剂治疗脾阳虚多涎症42例,病程最短者20天,最长者3年。吐涎日久,纳差,便溏者,加砂仁鸡内金。每日1剂,结果治愈40例,好转2例(广西中医药,1992;2∶15)。

实验研究:通过小鼠耐寒实验,结果表明,理中丸加附子能增强小鼠的耐寒能力。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对家兔离体肠管活动的影响比较复杂,可明显拮抗肾上腺素所致的回肠运动,抑制乙酰胆碱所致的回肠痉挛(中成药,1990;5∶25)。

附方

【附方一】附子理中丸(《阎氏小儿方论》)

组成:人参去芦、白术锉、干姜炮、甘草炙,锉、黑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各9g)

用法:为细末,炼蜜和,一两作十丸。每服一丸,水一盏,化开,煎及七分,稍热服,食前。小儿分二三服,大小以意加减。

功用: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脘腹疼痛,霍乱吐利转筋等。

【附方二】桂枝人参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四两(12g)、甘草四两,炙(9g)、白术三两(9g)、人参三两(9g)、干姜三两(9g)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枝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功用:温里解表,益气健脾。

主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

[分析说明][附子理中丸与桂枝人参汤比较]

【附方三】理中化痰丸(《明医杂著》)

组成:人参、白术炒、干姜、甘草炙、茯苓、半夏姜制(原书无药量)

用法:为末,(水泛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滚汤下。

功用:益气健脾,温化痰涎。

主治:脾胃虚寒,痰涎内停。呕吐食少,或大便不实,饮食难化,咳唾痰涎。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理中丸  温中散寒  补气健脾  脾胃虚寒  阳虚失血  小儿慢惊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六一散        下一篇:良附丸

>> 返回中药方剂L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