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的鉴别方法
犀角为珍贵药材之一。《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清热凉血、定惊解毒之效。为温热病常用要药;亦为“乙型脑炎”等急救药“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的主要原料。
来源 犀牛分亚洲犀和非洲犀两大类。
一、亚洲犀
1.印度犀:为犀科动物印度犀(又名大独角犀)Rhinoceros unicornis L.属陆栖大型兽类。形略似牛,体形粗壮庞大,身长3m多,皮肤坚硬而厚,全身除尾与耳外均无毛。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均具盾状摺。皮灰黑而略带紫色具凸点。前后肢均三趾。头大,耳长,眼小,鼻孔大。雌雄的鼻头均生一角,粗而不长,一般长30~40cm,最长达60cm。黑色坚硬。
2.爪哇犀:为犀科动物爪哇犀(又名小独角犀)Rhinoceros sondaicus Des-marest全形近似印度犀,但体形较小。皮肤也具厚摺,身上背部三条摺上下完全连接。本种仅雄兽具独角,角长20~24cm。
3.苏门犀:为犀科动物苏门犀(又名双角犀)Rhinoceros sumatrensis(Fischer)体形最小,身长2.5m,身上多毛,呈黑色或褐色,皮粗厚,外披硬毛。雌雄均生双角,一前一后纵列而生。雄角细长(最长达82cm,一般50~70cm),雌角甚短(前角长约13cm,后角不过5cm)。
二、非洲犀
1.白犀:为犀科动物白犀(又名方吻犀)Rhinoceros simus Cottoni 体型最大,重2~3t。身长4~4.3m。吻阔,上吻方形。雌雄均生双角,前角长可达167cm,后角长达33~47cm;雄犀前角基部方形,雌犀的角较细。
2.黑犀:为犀科动物黑犀(亦名双角犀)Rhinoceros bicornis L.本种体重1500kg左右。皮肤无摺,皮灰黑色,略带褐色。上唇尖长而突出。雌雄均生双角,前角长而后曲,后角短而垂直。
产地与分布 亚洲犀分布于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我国云南等处。非洲犀的白犀多分布于乌干达一带,黑犀多分布于非洲东部和东南部。
鉴别要点 1.亚洲犀角(暹罗角)与非洲犀角(广角)的主要区别:暹罗犀角顶端细长而圆。底盘龟背形(前窄后宽),有天沟、地岗、马牙边;广角顶端细而稍扁,底盘圆形,无天沟、地岗、马牙边。暹罗角质较脆,用刀轻劈即开,纹纵直,丝粗;广角质较坚硬,不易劈开,劈开后有坚实粘连的细丝,微显弯曲。
2.与伪品的区别:用聚乙烯仿制的形状近似真品,但不显自然生长的形态,劈开,即可看出包藏的铁质杂物;牛角伪造的小犀角,可见水波状层纹。
3.犀角片的区别:正品犀角片,多为镑片,片型菲薄,弯曲光滑,具芦花色芝麻点,手搓之易碎,清香,无腥气;广角片,切面较致密,坚韧,不具芝麻点。伪品多为牛角切成,切片可见波状层纹及分层裂痕。
名典鉴别 ①梁·《名医别录》曰:“生永昌及益州。”②陶弘景曰:“今出武陵、交州、宁州诸远山。犀有二角,以额上者为胜。……又有牜孛犀,角甚长,文理似犀,不堪入药。”③唐·苏恭云:“牜孛是雌犀,文理腻细,斑白分明,俗谓之斑犀。服用为上,入药不如雄犀。”④宋·《图经本草》曰:“犀出永昌山谷及益州,今出南海者为上,黔蜀者次之。犀似牛,堵首,大腹,痺脚,脚有三蹄,色黑。好食棘。其皮每一孔皆生三毛。顶一有或云二角或云三角。谨按郭璞《尔雅》注云:犀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亦有一角者。《岭表录异》曰:犀有二角,一在额上为兕,一在鼻上为胡帽犀;牯犀亦有二角,皆为毛犀。而今人多传一角之说,此数种俱为栗纹,以纹之粗细为贵贱……。”⑤寇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