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中气药话红花
红花又名红蓝花、草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多为种植,主产河南、浙江、四川等地,每年五六月份开花,头状花序显得又红又大,为血中要药。其性味辛温,含有红花黄色素及红花苷。红花苷经盐酸水解,得葡萄糖和红花素,另含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亚油酸、亚麻酸等成分,具有活血通经、去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妇女经闭、产后恶露不净、瘀血作痛、症瘕、痈肿、跌打损伤等症。《本草汇言》曰:“红花,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药品化义》载:“红花,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若多用三四钱,则过于辛温,使血走散。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气,以助血海,大补血虚,此其调畅而和血也。”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红花煎剂有降压、降脂的作用,除了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扩张血管等作用外,对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下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可以维护血脑屏障及神经胶质细胞,改善脑功能,减轻脑水肿,增强心脏耐缺氧能力。临床观察表明,红花注射液能使受损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
临床报道,用红花制成5%的注射液,循经取穴注射,治疗急慢性肌肉劳损有明显效果;取干红花按1%的比例浸入40%的酒精中一周,待红花呈黄白色沉于瓶底后,用纱布过滤外敷,治疗砸伤、扭伤所致的皮下充血、肿胀等显效;用红花500克加水7000毫升,约煎2小时红花呈白色后过滤取液,再用文火煎约3~4小时,使其呈胶状。使用时涂于纱布上贴患处,敷以消毒纱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治疗褥疮;用红花15克,郁金18克,丹参18克,瓜蒌30克,煎熬成流浸膏,再压成30片,每次服10片,日服3次,4周为1疗程,治疗冠心病;取红花和地骨皮各40克,研成细末,加甘油100克搅匀,涂于足底,每日2次,治疗胼胝,换药周余即愈;取红花、苏木、当归各等分,加清水先煎红花、苏木,然后加入黄酒一盅,并当归再煎,去渣取汁,食前温服,治妇女经闭;外用治中耳炎可取红花0.3克,枯矾30克,共研确细末,每次将少许药末用纸管(或塑料管)吹入耳中,有较好的疗效。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惊蛰养生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17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17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16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16日快讯
- 丁甘仁:倡寒温经时统一 创近代中医教育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