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的炮制方法
川贝母又名贝母、药实。载《滇南本草》。系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 cirrhosa D. Don、暗紫贝母F.unibru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的鳞茎。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时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炮制方法】《药性论》:“作末服之。”《滇南本草》:“去心。”《本草蒙筌》:“咀片。”《仁术便览》:“去心及嘴上白丹如米颗者。”《景岳全书》:“微敲破。”《医宗说约》:“捣用。”《医宗金鉴》:“碾。”《校注医醇賸义》:“研。”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用水稍泡,捞出,闷润后掰瓣去心,干燥,或碾成细粉;或略淘,润软,切极薄片,干燥。
【饮片性状】川贝母为圆锥形,高3~15mm,直径3~20m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两鳞片较厚,呈心脏形,相对包裹,内有心芽和小鳞叶数枚,内表面纯白;或为类白色蒜瓣状;或为薄片状;或为类白色细粉。质坚脆,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炮制作用】性味苦、甘,微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功能。本品多生用,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等。如治外感燥痰的二母石膏汤(《症因脉治》);治内伤燥痰的润肺场(《不居集》);治痰火失眠的清心饮(《血证论》)。亦有蒸用,如治阴虚咳嗽的月华丸(《医学心悟》);治瘰疬的消瘦丸(《医学心悟》)。除去杂质,使药物洁净,捣碎,便于药效成分溶出,研末便于冲服与制剂。
【炮制研究】明代始有糯米拌炒,米熟去米用(《医宗必读》)的方法。清代增加了炒制(《痧胀玉衡》)、药汁制,采用四制法(第一次用大附子、童便、烧酒、韭菜汁制,第二次用雪蛤蟆;亦有酒、韭汁制,第三次用吴茱萸、酒、韭汁制,第四次用公丁香、酒、韭汁制,共分4次制完)(《本草纲目拾遗》)、面炒黄(《增广验方新编》)、蒸制(《笔花医镜》)等制法。并有“去时感火痰,去心,糯米拌炒,米熟为度,去米用。胃寒者,姜汁炒”之说(《得配本草》)。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川贝母的炮制方法 川贝母 贝母 药实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