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诗经》药话三则

《诗经》药话三则

《诗经》并非记载中药的专著,但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本草起源及药物功用的珍贵史料。

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所涉甚广,其中的中药车前子桑叶、贝母、苍耳、凌霄花、萱草、葛、艾、木瓜等亦是古人吟咏的对象。《诗经》并非记载中药的专著,但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本草起源及药物功用的珍贵史料。以诗家的眼光来看,《诗经》的作品或比或兴,或显或隐,意旨深微,乃千古绝唱;笔者则尝试用医家的眼光来观照,寻思演绎,一探究竟。

“采采芣苢”——车前子治不孕症

“采采芣苢”出自《诗经·周南·芣苢》,芣苢即车前。用车前子助孕乃远古的风气,诵读此篇,古人以“有之”“掇之”“捋之”表达了农家妇女在采集车前子时的欢快心情。以车前子“令人有子”(《别录》),焉能不乐!

车前子甘淡而寒,功善利水通淋,说明它能助肾之气化;其液质稠粘,能益阴液,《别录》说它“强阴益精”;这就表明车前子具有“补”与“通”的双重作用。一般而言,利水药有伤阴之嫌,养阴药有碍湿之弊。但车前子养阴、利水两不妨,品质优异。车前子益精即能强肾,肾主藏精,乃先天之本,关乎人的生育功能。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虽然妇人调经种子注重调理冲任二脉,然而冲任隶属肝肾,与肾气的盛衰息息相关。车前子益肾化气以调冲任,若冲任虚衰,车前子之补助胞宫摄精成孕;若胞宫不洁,车前子之通能清泄瘀浊,启宫以助孕。其妙用如此。

现代临床妇女不孕症大多有明确的诊断,譬如输卵管堵塞、子宫内膜异位、多囊卵巢等。这些病证乃癥瘕结聚之属,系湿痰、瘀血阻滞积久而成。湿聚与瘀阻均与气化不行有关,可谓同源而异派。因瘀停而湿阻者,化瘀即能行水;反之,因湿阻而瘀停者,湿化而瘀自行。车前子疏通络脉以行气化,能行水亦能行瘀,且有祛邪而不伤正之妙。择用于上列诸证,有助于消积水、化癥结,这就赋予车前子助孕以新意。医圣张仲景曾用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疗妇人腹中癥瘕,以余之见,消癥用利水渗湿之茯苓与用车前子行瘀同义,可见利水渗湿药与活血化瘀药可分亦不可强分。

车前子同样适用于男子精少、精弱不孕之候。早在《千金方》就载有七子散(五味子、牡荆子、菟丝子、车前子、菥蓂子、蛇床子等)以疗“丈夫风虚目暗,精气衰少无子”。方中采用多味种子类中药,子乃生气所锺,能助化机,万物不化则不生,故其功独胜。明人张时彻《摄生众妙方》所载五子衍宗丸亦为填精种子之良方,药用:枸杞子、菟丝子各240克,覆盆子120克,五味子、车前子各60克,上药焙晒干,共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下九十丸。称其“男服此药,添精补髓,疏利肾气,不问下焦虚实寒热,服之自能平秘”。诸子甘润酸收,养之、敛之,聚精气以益下元。车前子补而能通,此方作佐使之用,既可行补药之泥滞,又能清利水道,水道清则邪热去,邪热不扰精室则精关自固。通以济涩,此之谓也。

“隰桑有阿”——桑叶有固涩之功

《诗经·小雅·隰桑》是一首情诗,“隰桑有阿,其叶有沃”,低湿地里的桑树多美!其叶肥嫩柔润。“既见君子,德音孔胶”。“孔胶”,胶固之意。女子见了心爱的人,情意胶漆难分。桑叶善疏散风热,又能收敛固涩,“孔胶”的隐喻不难体悟。

“散”与“敛”是对待的统一,包含在一物之中乃自然之道,倘拘滞一义则失之偏颇。稽之往昔,用桑叶散风宁嗽、清肝明目者不知凡几,用其收敛固涩,以止汗、止崩漏者甚稀,其理亦未畅发,诚为憾事。近人张锡纯深具卓见,谓桑叶“凉而宣通,最解肺中风热,其能散可知;又善固气化,治崩带脱肛,其能敛可知。敛而且散之妙用,于肺脏阖辟之机尤投合也”。张氏细心体验,观察到桑之嫩叶含有液汁,“嫩叶采下,叶蒂必有白浆,故能于人有补益”。白浆稠粘,宜其能敛能固,这和当代一些老药工说桑叶“味甘微苦涩,久嚼稍发粘”(《中药材手册》一九五九年版)相契合。从“孔胶”到涩粘,古今呼应,这就解开了桑叶能固涩的奥秘。

用桑叶止夜汗出自宋代洪迈《夷坚志》,严州山寺有一僧人,形体羸瘦,每夜就寝遍身汗出,衣皆湿透,二十年无药能疗,监寺教以用桑叶一味,乘露新摘,焙干研末,米汤下二钱(6克),数日遂愈。并说桑叶干者亦可用,但药力不及新采者。余以为桑叶研末服用之法值得注意,盖桑叶能散,以气胜,取其清香之气、轻扬之性以发散之;敛,以质胜,取其甘苦而涩之味、粘稠之质以固涩之。当代已故名医魏龙骧亦喜用此法,留下了“桑叶止夜汗”的医话脍炙人口。魏龙骧谓:“连遇夜汗者数起……不期信手拈来,皆成妙用,无不应手。”

清末明初之医家傅青主,曾制“加减当归补血汤”(当归、生黄芪三七根末、桑叶)以疗妇人血崩。傅氏认为桑叶“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耳”,其言良是。此方用14片桑叶入煎剂,以其能固下元。余以为若作末服之,固下止崩之功将更胜一筹。

桑树通体是宝,桑叶、桑枝、桑皮、桑椹均具药用价值。清人陈士铎《本草新编》说桑叶“善补骨中之髓,添肾中之精,止身中之汗”,能“扶衰却老”。一味平常易得之品,功用神奇。蚕食桑叶吐丝结茧,僵蚕、蚕茧均为治疗糖尿病之良品。笔者验证,因桑叶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固下焦气化,糖尿病口渴、尿频,证属气阴不足者,用之有一定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索。

“言采其蝱”——贝母解郁

“言采其蝱”出自《诗经·鄘风·载驰》,“蝱”是“莔”的借字,《尔雅》:“莔,贝母。”作者(许穆公夫人)胸中愤懑,抑郁之气难伸,“陟彼阿丘,言采其蝱”,要在山坡上采些贝母。用贝母解郁起源于此。宋代陈承《本草别说》进一步阐释:“贝母能散心胸郁结之气,故《诗》云:言采其蝱……今用治心中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一般说来,散心胸郁结之气当用芳香辛通之品,或辛开苦泄之剂,用清润的贝母其义何在?于后人有何启示?

气本无形,气郁引发的愁苦、烦闷、恍惚等虽不可名状,但神志不安则一。气郁不舒则津液敷布失常,化热伤阴,生燥生痰,遂使脉道不利,营卫周流失度,周身违和,形体不安则神无所寄,于是上述诸症生焉。这一病变的机理,与《金匮》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类似。肺主气,朝百脉;心主血,藏神明。贝母甘、苦微寒,能润肺又能清心,润肺则滋燥,气化自行;心清则火戢,脉道不涩,于是营卫周流,五脏受荫,脏安则神安。余尝思《诗经》远早于《伤寒》《金匮》,张仲景用百合治疗多种精神恍惚的病证与贝母解郁何其相似。百合能安神,贝母也能安神。临床常用的百合地黄汤亦是从心肺着眼,与贝母之润肺清心所主病证略殊,但大法不离。百合地黄汤证未尝无郁,竟未用一味理气解郁之品。以津液不布,脏器燥急,正须甘寒之品滋之、润之,清润即具流通之意;若过投香燥,伤津劫液,则脉道愈涩,郁反不解。此证治的要义所在,不可轻忽。

贝母有川贝母浙贝母之分,若就解郁安神而言,川贝母适用于无形之气郁,浙贝母适用于有形之痰郁,此又不可不辨。

要之,古人对药性的认知,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循乎自然。《诗经》的记载虽片言只语,但智慧之光照古腾今,愿此光永续,昭示未来。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诗经  药话  车前子  桑叶  贝母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凌冬不凋麦门冬        下一篇:中医方剂的诗意命名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