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流派 --> 沈氏女科流派

沈氏女科流派

沈氏女科全称“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年),传承至今,有二十代之久,,其十九世传人沈绍功于1963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六年制医疗系毕业后,经国家统一分配到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从此沈氏女科迁居京城,翻开新的篇章。

沈氏女科全称“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年),传承至今,有二十代之久,已逾六百余年,其十九世传人沈绍功于1963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六年制医疗系毕业后,经国家统一分配到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从此沈氏女科迁居京城,翻开新的篇章。沈氏女科讲究医德,崇尚疗效,沉积了丰厚的临床经验,成为了中医学界的一颗明珠。同时,沈氏女科的传承发展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12年,沈氏女科学术流派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3年,沈氏女科传承保护被列为北京市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4年崇厚堂沈氏女科疗法被列为北京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继续传承并保护沈氏女科必将对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学术特征

1.源远流长 沈氏女科一脉相承,延绵不断,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年)始,至今已传承600余年,20代之久。第十九世传人沈绍功为第三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沈氏女科首次进入官方名册。

2.系统全科 沈氏女科在600余年的传承中,不断总结提高,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学术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针对妇科病诊疗时“理、法、方、药”的运用就是其系统性的具体体现。

同时沈氏女科不仅诊治妇科病一端,而是不断完善与发挥,其行医范围比较广泛,以妇、内科为主,涉及外、儿、肿瘤、肛肠、皮科、骨科、五官各科,除了手法、手术之外,凡处方用药者均予诊治,拓展成了全科中医。

3. 崇尚医德 沈氏祖辈们注重医德,效仿先哲,治愈一人,不收财礼,只在庄内植杏树一株,以示济世。堂前悬挂金字楹联,上联书“橘井甘泉分来申浦”,下联写“杏林春雨出自山庄”。当年“春雨山庄”杏树成林,气宇非凡,遂有“上海大场枸橘篱女科”之美称。沈氏女科第十七世传人沈心九注重医德,凡遇贫苦患者,非但分文不取,兼施药末以解其苦。德艺双馨,有口皆碑,为沈氏女科树立了典范。并立下家训:“为医者要重视病情而轻视钱财”,“医家须有割股之心,视患者为亲人,视医技为根本”,“医无止境,精益求精”。

4.疗效显著 沈氏女科经二十代的传承发扬,非但在调经、止带、不孕、不育以及内科疑难杂症,而且在中医全科上累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及独到的心得体会,临床疗效显著。同时保存了祖传效方近50首,屡用屡效。患者纷至沓来,遍布大江南北。

5.与时俱进 沈氏女科在传承中不断吸收古今中医药发展成果来丰富自己,与时俱进。十八世后,不只局限于女性患者,内妇各科、男女患者均纳入了诊治范围。十九世传人沈绍功先生,在坚持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积极吸收西医药学研究成果,强调“中西医配合”,同时发扬沈氏女科学术思想,出版专著《沈绍功中医方略论》,提倡“从痰论治”,虚者“补气祛痰”,实者“痰瘀同治”,治法依证而立,随证而变。提出了“辨证序列方药诊治冠心病”和“冠心病宜从痰论治”,创建了“病证相配单元组合式分类辨证诊断法”。

6. 广泛传播 十九世传人沈绍功1982年担任第5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班教研组长,至今共举办3届中医急诊研修班,10届高级中医讲习班,6届全国老中医经验传承班,3届沈氏女科学术经验专题讲习班。举办基层医师培训班25期,推广、普及沈氏女科的学术经验,倾囊相授,学员达数千人,颁发证书人、嫡传弟子近50余名,受到广大基层医生的尊崇和爱戴。经过30年的教学生涯,为祖国各地培养了数以千计出色的中医临床人才。

二、重要价值

其重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历史价值 沈氏女科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初期,延续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医药学术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妇科乃至中医药的延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沈氏女科的传承见证了我国中医药的兴衰史。

2. 文化价值 沈氏女科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医德文化和养生文化底蕴尤为丰厚。沈氏历代医家尊崇医德为先的教诲,追求医德双馨,深受患者信赖。养生方面提出“养生先养神”,强调“谨和五味”,“起居有常”,通过妙用“药食同源”,意疗与艺疗相结合,以及养生功法来达到抗衰益寿和“治未病”的目的。

3. 临床价值 沈氏女科崇尚疗效,一切从临床出发,通过600余年的行医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掌握了可信的取效“绝技”,虽然绝非万能,但值得总结、完善、推广、发扬,以便启迪同仁,造福民众,利于患者。

4.社会价值 沈氏后代,代代为医,救死扶伤,同时以博大的胸怀,广收传人,并将沈氏女科家传之学和不传之秘编撰成册,出版传播,使得沈氏女科的辐射范围逐年扩大,受益人群逐年递增,不仅为中医药的传承工作做出了贡献,也为更多的患者减轻了痛苦,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目前,已在北京、广东深圳、内蒙包头、沈阳、石家庄、黑龙江鹤岗等9个省市设立了10家沈绍功学术思想基层推广示范网点,遍布全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域,使沈氏女科扎根广大基层,并开花结果,夯实了传承的社会基础,为中医药传承发展,为缓解老百姓长途跋涉进京、解决“看

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项活动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并受到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三、传承脉络

沈氏女科学术传承脉络图

1.沈氏世医传承脉络

一世沈庻,崇尚“不为良相为良医”的信条,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年),在浙江东阳悬壶业医,善治女科诸疾,且通晓内科,著有《女科抉微》、《内科证治》等医籍,成为上海沈氏女科的开山鼻祖。嗣后,上海沈氏女科世代相传,延绵不断。

十四世孙字辈,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率沈氏族支迁居申浦(上海市前身),在北郊大场镇置地筑宅,名曰“春雨山庄”,周边植以枸橘爬藤为篱墙。以疗效出众,患者络绎不绝,迩遐闻名。并建宗族祠堂,诸子排辈列序:“孙曾元来宗功永保,仁义忠信天爵咸尊”,定名“崇厚堂”,祖业辉辉,沈氏女科进入鼎盛时期。

1931年淞沪抗战爆发,大场遭日本侵略者狂轰滥炸,使“春雨山庄”毁于战火,珍贵医业,传世医籍,皆遭佚失。沈氏女科第十七世传人沈复来,号心九先生(来字辈),遂携妻子金氏及子女痛别故里,迁居上海城区,在现今的静安区成都北路置宅定居,悬壶业医,决心重振祖业,并组织创立“神州医学会”。心九先生勤奋刻苦,天赋敏捷,老而弥笃,又善广交医友,重情厚谊,时与沪上名医秦伯未,唐亮臣等交往笃深,时常相聚,甚至赴上海近郊南翔古漪园切磋医道,吟诗作词,医文并茂。仅仅数年间,沈氏女科竟在心九先生一辈重振雄风,求医者纷至沓来。心九先生一生行医50余载,给后辈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后因积劳成疾,于1950年谢世。他一生忙于诊务,未及著书立说,但面授口述,留下众多十分珍贵又独具特色的沈氏女科临证“诀窍”。

十八世沈宗麒,号祥之先生系长子,遵循家规“传子不传婿”,由持志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不当律师而侍奉父亲,悬壶济世。由于文学底蕴丰厚又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很快领悟了沈氏女科的临证真谛。师从三年即能独立应诊,而且疗效卓著,深得患者好评。当时患者中流传“小沈医师医道不小”的美誉。他作为沈氏宗字辈十八世女科传人,一生兢兢业业,唯以患者为上,有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解放前为反对国民党反动当局取缔中医的错误政策,联络同仁,积极抵制,是非分明,态度坚决。解放后为响应政府发扬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西医结合的号召,踊跃参加西医进修班,以“中西医结合,洋为中用”为原则,不断积极完善并深化中医学术,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科学态度,升华中医理论水平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曾经创办第八联合诊所。行医60余载,在调经、止带、不孕、不育以及妇女内科疑难杂症上均累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及独到的心得体会,而且继承完善了沈氏女科效方近50首。一生恪守沈氏女科家训,实为我辈之楷模。

沈绍功

十九世沈绍功(1939-2017),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科技学术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第二届名誉主任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内科分会常委,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内科分会常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国家基本药物评审专家,《中国中医急症》杂志副主编,科技部973中医基础理论第二届专家组成员。历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肿瘤病房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胸痹(冠心病)协作组组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特聘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首届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价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沈氏女科流派  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  沈绍功  沈依功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四川文氏外科流派        下一篇:浙派中医本草学派

>> 返回中医流派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