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常识 --> 中药种贮 --> 灵香草栽培技术

灵香草栽培技术

灵香草为报春花科植物灵香草、的干燥全草。别名零陵香、香草。味甘,性平,无毒。有祛风寒、避瘟疫、行气止痛、驱虫的功能。治感冒头痛、牙痛、咽喉肿痛、胸满腹胀、蛔虫等症。

灵香草为报春花科植物灵香草、的干燥全草。别名零陵香、香草。味甘,性平,无毒。有祛风寒、避瘟疫、行气止痛、驱虫的功能。治感冒头痛、牙痛、咽喉肿痛、胸满腹胀、蛔虫等症。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四川、贵州、湖北、台湾等省也有栽培。

一、形态特征

灵香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40厘米,直立或匍匐。匍匐茎上生长不定根,茎无毛,具棱或狭翅。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全缘,灰绿色,基部下延,叶与茎的表面密布棕色小腺点,新鲜时香气不显著,干燥后香气浓郁。花单生叶腋。葫果球形,灰白色。种子细小,黑褐色。花期5月,果期7—8月。

二、生长习性

灵香草喜阴凉、湿润,但不耐高温。灵香草生长于海拔1200米以上深山林下及山谷阴湿地带,年平均温度14.9℃,当日平均温度在9-10℃时,幼芽开始萌动。月平均温度在13-19℃,相对湿度在85%以上,郁闭度为75%,上层深厚的条件下,植株生长良好,每5天可增高1厘米左右。但灵香草不耐高温,温度超过30℃会影其生长,甚至死亡。但灵香草能耐受-2℃低温。

三、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深山阴凉湿润,具有落叶层而富含腐殖质和排水良好的杂木林地,尤其以疏松的生荒地为佳。经疏伐使林下郁闭度在75%左右,然后将杂草、枯枝落叶、草根等除净,每亩施入70一l00千克磷肥,l000-1500千克草木灰作基肥。深耕、碎土和耙平,作成90厘米宽的高畦。

2、繁殖方式 现生产上多采用扦插繁殖。每年4-5月间进行,选取粗壮、无病虫害的当年生植株,剪取长4-5厘米的插条,每插条带l-2片叶,按株行距5厘米×6厘米扦插,插的深度以人土3/4为宜,然后将土压紧,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3、田间管理

a 除草 待植株成活后,每年除草2次,同时清除枯枝落叶。第一次在开花前(2-3月)。第二次在l0-1l月。刚种不久,如遇大雨插条会被雨打翻起,故雨后要检查补插。

b 施肥 施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尤以氮磷钾增产效果最大。不同土壤肥力条件应视具体情况,酌情施肥。

4、病虫害防治

a 细菌性软腐病 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开花前后流行速度最快,主要为害叶片、茎秆、花朵等部位。防治方法:

1 药剂防治,在田间尚未形成明显的发病中心前为施药关键时期,可用农用链霉素0.2毫升/升十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或用农用链霉素0.2毫升/升十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喷雾。注意喷药前不宜施氮肥,收获前1个月应停止用药;

2 冬季清园处理和烧毁残体,减小越冬病源。种植时选用无病种苗或进行种苗消毒;

3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避免机械损伤;

4 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5 及时清除病株,减少菌源。

b 排草斑枯病 病斑多时可引起落叶,且常有软腐病细菌混生,并加剧软腐病的为害。防治方法同细菌性软腐病。

四、采收与加工

1、采收 灵香草一年四季可收,但以冬季采收为好,其产量高,质量好,将全株拔起,去净泥沙。为了不影响翌年的面积和产量,达到少种多收,只采收地上部分,不除根,特别是土质肥、病害少、长势较好的场地,更是如此。采取茎叶而留根的方法是:从根部以上4-5厘米处采收,以利再生。收完后及时把灵香草地里的杂草和枯枝叶清除干净,然后用磷肥l00千克和氮肥2.5千克拌土150-200千克,施盖灵香草根。

2、加工 为了运输方便,可用明火烘干,但由于灵香草是易燃品,故烘至七八成平即可。以茎叶细嫩、灰绿色、干燥、香气浓、无泥沙杂质者为佳。为了达到此目的,可用炭火或烤房进行烘烤。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灵香草栽培技术  灵香草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天门冬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覆盆子的种植技术

>> 返回中药种贮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