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经络现象的研究
一、循经皮肤病
循经皮肤病是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经络现象。由于它行程清楚,肉眼可见,直观地显示了经脉的特殊循行路线,所以被人们称为可见的经络现象。
循经皮肤病是由于某些遗传因素的改变,或内外环境的刺激,而出现的沿着经脉体表循行路线分布的呈带状的皮肤病。其主要特点是皮损的分布与古典经脉路线基本一致,宽度为0.3-1.2厘米,其中多数为0.7-1.0厘米。循经皮肤病以其直观的形态学变化,从一个侧面提示了古人所描述的经脉循行路线是有客观依据的。
循经皮肤病举例
右心经皮脂腺痣 (先天) |
左心经疣状痣 (先天) |
右心包经疣状痣 (先天) |
左心包经炎性线状表皮痣(先天) |
大肠经、肺经皮脂腺痣(先天) |
右肺经神经性皮炎(后天) |
肺经疣状痣(先天) |
左肾经软痣 通过大阴唇,上腹(先天) |
左肾经皮脂腺痣 (先天) |
左肾经硬皮病 (后天) |
右小肠经湿疹 (后天) |
左肝经扁平苔癣 (后天) |
右膀胱经神经性皮炎(后天,从承扶上5cm至昆仑穴) |
三焦经银屑病 (后天) |
任脉色素痣 (先天) |
二、其他可见的经络现象
某些循经感传显著者针刺时常可伴随感传而出现一些功能反应,如红线、白线、红疹、皮丘带等。其循经出现的长短不一,红线、白线的宽度约1~2cm不等,红疹、皮丘疹宽度约1cm。有偶尔出现一次的,有重复出现的,出现时持续的时间为几十分钟至十几小时不等。
沿经出现皮下硬结现象 |
在经穴部位可以用手指在该处摸到皮肤与肌肉等的压痛、硬结、陷下以及干湿、冷温等异常变化。硬结主要发生在皮肤与肌层间,其产生是由于运动性反射抑制所形成。关于硬结与经络、穴位的关系问题,有人观察到,皮下硬结多集中于背腹部的俞、募穴附近,最多出现于膀胱经附近;其次是胃和大肠经。硬结与穴位的一致率或符合率为81.7%。 |
沿经出现的丘疹点 |
有人发现在经脉循行部位或穴位处,有时能观察到潜在的或非常明显的丘疹点。这种丘疹点可以在疾病时沿经出现,没有疾病时刺激某经的原穴,也可沿经出现丘疹现象。有时在丘疹点发生部位除丘疹之外,还可观察到母斑(血管肿、黑痣等)、白斑、色素异常等现象。 |
沿经出现红白线现象 |
有人报道,针刺一女性患者的三阴交时,可观察到以该穴为中心沿肝经、脾经及肾经出现三条白线,长度由30到50厘米不等。还有人观察到针刺后出现红线,而且其走行与淋巴管并不一致。 |
沿经出现发汗带现象 |
有人报道了一例患有下肢神经痛的病人,在针刺秩边时发现沿经出现发汗带,在膝窝,外髁及脚底处较宽,其余部位只有3公分宽。有人报道了一例患有下肢神经痛的病人,在针刺秩边时发现沿经出现发汗带,在膝窝,外髁及脚底处较宽,其余部位只有3公分宽。有人报道了一例患有下肢神经痛的病人,在针刺秩边时发现沿经出现发汗带,在膝窝,外髁及脚底处较宽,其余部位只有3公分宽。 |
近年来,一些学者用红外成像技术显示了针刺穴位引起的循经性皮温变化。如图所示:
正常人左上肢的循经皮温变化 针刺合谷穴时循经皮温变化
运针后16分钟时可见循经皮温升高 运针后25分钟时循经皮温显著升高
注:随着
上一篇:穴位的其它特性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