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针灸 --> 针灸临床 --> 阴挺的针灸治疗

阴挺的针灸治疗

阴挺的针灸治疗取任脉经、足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穴取八髎、气海、照海、阴陵泉。

阴挺即阴道中有物下坠或突出阴道口外,形如鸡冠、鹅卵,色淡红。又称阴脱、阴菌、阴挺下脱、产肠不收等。西医的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阴痔等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

阴挺多因分娩时用力太过,或因产后过早过重劳动,致使中气不足而气虚下陷,胞系无力,以致产肠下坠或脱垂;或素体虚弱,产育过多,房室劳倦,损伤肾气,肾气耗损则冲任不固,以致带脉失于约束,不能维系胞宫而致脱垂;或因湿热下注,冲任气机被扰,胞系无力亦可导致阴挺。

[辨证论治]

肾虚

主症:阴道中脱出肿物,形如蛇头,鸡冠或鹅卵,色淡红,轻者仅觉腰酸,下腹有重坠感,尿频,带下,精神不振,面色白,大便溏薄,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见腰酸腿软,小腹下坠,无白带,或阴道干涩不适,小便频数或失禁,头昏耳鸣,舌质淡红,脉沉弱者为肾气虚弱。

分析:阴挺多由体虚和产子过多,中气虚衰不能固摄,以致阴道中有物下坠到阴道口,或挺出阴道口外,形如蛇头,鸡冠或鹅卵,其色淡红。中气下陷者自觉腰酸或下腹部有附重感,尿频,带下。气虚血少,不能上荣于面部则见面色白。血少不能养心则见心悸气短,精神萎靡不振。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则见大便溏薄。若肾中阴血不足之证,以其阳虚气弱,下焦失固,膀胱失约,是以子宫脱出,小便频数,腰酸腿软。以其阴血不足,津液不充,故又见眩晕耳鸣,阴道干涩等症。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均为脾肾亏虚之候。

治则:补益脾肾,升提举陷。

处方:取督脉经任脉经、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补法,并可加灸。穴取百会气海维道足三里、子宫、肾俞

方义:百会为督脉经穴,位于巅顶,是下病取上,陷者举之的意思;维道为足少阳经带脉之会穴,能维系带脉,收摄胞宫;气海属任脉经穴位,通于胞宫,可调补冲任之脉,益气固脱,再配以肾俞,补益肾气,以助先天之本。足三里健脾益胃,补益升提中气,以助后天之本。子宫为治疗阴挺的经验穴,诸穴配伍,具有补益脾肾,升提举陷,固摄胞宫的作用。

随证选穴:小腹下坠加中脘关元;大便溏薄加天枢脾俞;腰膝酸痛者加命门腰阳关;头昏耳鸣者加翳风听宫太溪

 湿热下注

主症:阴挺肿痛,尿频色赤,有秽浊的液体排出,或伴有发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湿热下注,胞脉失于固摄则见阴挺肿痛,尿频色赤,有秽浊的液体排出。湿热郁遏则见发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郁遏之象。

治则:清热利湿,健运中州。

处方:取任脉经、足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穴取八髎、气海、照海阴陵泉

方义:八髎穴以利下焦湿热,气海穴可理气行湿,照海祛湿益肾,阴陵泉健脾化湿。诸穴相配伍,能清利下焦湿热,健运中焦脾土,热清湿去,脾胃才能健运,下脱之阴挺则自然回复。

随证选穴:发热者加大椎曲池。带下黄稀而多者加阴交、足三里。

[其他疗法]

1. 电针:子宫穴、足三里。足三里用补法,子宫穴用2寸毫针向子宫方向斜刺,以病人感到子宫上抽,腰部和阴部酸胀为度,通电15~20分钟。

2. 头针:双侧足运感区、生殖区。10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作第2疗程。

3. 水针:脾俞、肝俞、提托穴、维道、胞宫。配穴:膻中、气门、三阴交。用5%的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0.5~1毫升,隔日一次,两侧交替取穴,进针0.8~1.0寸,注入药液,10次为一疗程。

[按语]

针灸治疗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均有良好的效果。体质虚弱或伴有继发感染者可配合药物治疗。治疗期间不宜参加重体力劳动,并嘱患者作提肛肌运动锻炼,每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以利于本病的恢复。经常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努责而发生子宫脱出。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阴挺  阴挺的针灸治疗  清热利湿  健运中州  补益脾肾  升提举陷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崩漏的针灸治疗        下一篇:遗尿的针灸治疗方法

>> 返回针灸临床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